我是一个贫困县里走出来的农村孩子,从小生活在半山区,对贫苦的农村生活有着切身的感受,对淳朴善良的农民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
大学毕业后,我进入漯河高中工作,回老家的次数也渐渐少了起来,因此,虽然身为农村娃,但对农村工作如何开展并不十分了解。
2015年9月,当我接到驻村通知时,心里是忐忑的。
从上学到教书,从学校到学校,这样单纯的学习和工作经验,能否肩负起组织的重托,担当起群众的期望呢?
直到我踏上葛胡村的土地,见到了那些想为群众做些事情的党员干部,看到了那些热情淳朴的村民,也看到了他们中存在的贫困、疾苦,我心中燃起了一股豪情,无论再难,也要把葛胡村的工作做好,要让三百余户村民全都过上幸福的生活。
这种豪情驱散了我心中的忐忑不安,激励着我为改变葛胡村的现状尽心竭力。
要做好“精准扶贫”,第一步就是要进行挨家挨户的走访。坐在村民家的板凳上,和乡亲们拉家常、说知心话,我仿佛上着一节节深刻而生动的课。我从中了解到,要想发展经济、实现致富,就要充分了解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环境,寻找到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
没有产业做基础,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当然,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还十分看重村里的教育发展状况。我深知,大力提高村民受教育程度,提高村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和文化技能,是农村发展的长远之计。
在葛胡村,不少村民持“读书无用论”的观点,一些孩子刚刚完成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就早早地进入社会,靠打工养家糊口。这样的选择,虽能解燃眉之急,但对于一个孩子来说,今后要取得更大的发展就难上加难。
对于一个村子来说,摆脱贫穷落后就变得更加遥远。看到这些,我的心里是痛苦而焦急的。
去年夏天,我邀请漯河高中的两位全市文、理科状元和他们的班主任老师,来葛胡村给孩子们做演讲。那一天,前来听讲的孩子挤满了刚刚建成的村室。
两位状元现身说法,通过自己的学习和成长经历,指导孩子们如何培养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树立成才之志,激励他们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
一年来,村里重视教育的氛围变浓了,初中毕业就去打工的现象变少了,我才稍稍感到一些安慰。
脱贫致富靠的是实干,但不提高思想,不依靠智慧,行动就没有方向和动力支持。
两年来,村“两委班子”统一了思想,带领群众转变观念,给葛胡村的未来注入了无限的希望。
回想起自己刚到葛胡村的情景,当初的那份豪情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变成了全力以赴做好工作的激情、全心全意服务群众的热情。
展望未来,我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肩上的任务更加繁重。只有继续努力,我才能在未来的一年中完成一份无愧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