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淑萍
12月25日,由广州市公安局南沙区分局、腾讯、建设银行等10余家单位发起的“微警云联盟”在广州南沙成立。活动现场,联盟成员单位共同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并且现场签发全国首张微信身份证“网证”。目前,微信身份证“网证”在广东省试点试行,预计明年1月推向全国。 (详见本报今日14版)
应该说,这不仅是网络技术发展的进步,也是社会治理理念和服务理念上的进步。身份证是一个人最有效的身份凭证,应用非常广泛。“网证”不仅方便,还可以“救急”。从社会治理角度看,这有效提升了身份证管理应用的水平。利用科技手段,为群众提供更好的国家法定证件服务,是便民利民之举。而从大背景来看,目前全国多地都在尝试政务与移动互联网结合。比如,日前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正式上线全国法院系统首个微信立案服务平台;12月20日,国家卫计委统计信息中心和江苏省卫计委联合举行了全国电子健康卡首发式,发出了全国首张电子健康卡。这些都让我们看到,社会治理正变得越来越智慧。
使用身份证“网证”,个人信息管理也会更加安全。过去,身份证很容易因为保管不慎而丢失,补办也比较麻烦。此外,一些身份证复印件由于保管上存在漏洞,会导致个人信息泄露。还有的身份证照片由于时间长了模糊或相似度高,容易造成肉眼上的“误判”。而身份证“网证”验证过程,不在互联网空间传输或存储公民隐私信息,这就最大限度地保护了个人信息安全。据警方介绍,AI系统的识别比对误判率仅为百万分之一,而人眼识别比对的误判率可达百分之十五。有了“网证”,办事群众无需再携带实体身份证即可办理相关试点业务,也无需留存身份证复印件,大大减少了第三方接触居民身份证信息的机会。
就目前看来,推出微信身份证“网证”的好处多多,值得期待。希望相关方面尽快试点试行,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制度规则设计,为“网证”在全国推广提供有价值的示范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