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晓霞
母亲今年71岁。
母亲把什么事情都当作享福,从来不言及自己所吃的苦,在我和姐姐看来,母亲就如铁人一般,什么时候看到她的时候,她都是在忙碌。小时候,母亲忙完家里的活儿,还要去村里参加会议,晚上再做半夜的针线活儿,隔三岔五就提着大包小包的鞋子、棉袄送到舅舅家或姨妈家。对此,我非常不解:母亲那么忙,自家的事情都照顾不完,还要照顾他们家?可母亲总是说:“我没事,闲着也是闲着,再说你姨也不会。”为此,我总是吵母亲:“凭什么呢?他们不会还有理了!”母亲总是笑着说:“这是积福呢!长大了你就知道了!”
母亲关于享福的理论有很多,什么不生病就是福,不生气就是福,连走到路上给她打招呼的人多她都会觉得自己好有福。我们家是后来从农村迁到县城的,说来也奇怪,我们住了没多久,家里周围卖菜的,卖馍的,以及许多做小生意的人都认识她,连走街串巷卖东西的人都和她都很熟,父亲总是说:“你妈太厉害了,周围没有不认识她的人,都快成咱们这一片的名人了!”每次我们回娘家的时候,她一会儿从集市上拿回来几个南瓜,一会儿又拿回来几把韭菜,回来就说,这是谁谁给她专门捎来的,或者说这又是谁给她留着的。母亲说的时候神采飞扬,还反复诉说,生怕把其中的细节漏掉。年轻的时候,每次听到她说这些,我和姐姐都很不耐烦地打断她,因为在我们眼里,这些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没有必要一遍又一遍地说,还批评母亲:“走路到处给人说话,买个东西都能和人家扯上关系,你烦不烦呢!”时间长了,当我们再去娘家的时候,邻居看见我们,总是很热情地上前问候,连街边摆摊的都早早给我们打招呼。遇到家里没人的时候,邻居们总是热情地让我们到他们家歇歇脚,弄得我们都不好意思了。后来才知道,母亲很多时候在菜市场收菜尾,还把吃不完的菜送给邻居,不是图便宜,是想让卖菜的人早点回家。慢慢地,我们再也不责备母亲了,只要母亲开心就好,因为她觉得这就是享福。
母亲退休后,我建议她出去旅游,散散心,她却经常用她的享福理论应付我们,还振振有词:“要想享福,四门不出!”坚决不同意出去。可是有一次,同学的旅行社组织免费到香港游玩,我把这个消息第一时间告诉给母亲,母亲一听是免费的,就爽快地答应了。后来听父亲说,母亲听激动得一个晚上都在念叨。有一次,母亲回老家的时候,邻居说深圳如何如何好,然后问母亲:“你去过吗?”母亲说:“别说深圳了,香港、澳门我都去过,坐飞机去的!”看着母亲骄傲的神情,我心里无比难受,母亲为了帮我们,家里的开支都记账消费,为了不让子女难堪,用她的享福理论来做托词,我们真傻呀!在美丽的谎言下心安理得地享受着母亲的照顾,从没考虑过母亲的感受。那一刻,我和姐姐沉默不语,觉得愧对母亲很多。
从小我们都觉得母亲的食量很奇怪,多也行,少也行,一天不吃也行,一天吃几顿也行,父亲说母亲是橡皮肚,特别是有客人的时候,家里的食物比往常丰富许多,我们都吃得狼吞虎咽,可母亲总是在我们吃完后才吃,我一直都佩服母亲的定力,那么多好吃的饭菜不馋吗?父亲总结了家里的排名:孩子、他、最后是母亲。有时我们回娘家,母亲就会对父亲说:“你少吃点,给孩子们留点!”我们不让她这样,可她却说:“看着你们吃饭我就高兴,你们来了,我还吃得多了,做做饭,洗洗碗,活动活动多好了,也算锻炼身体了,这多享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