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桑榆晚晴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8年7月4日 星期
习作园地
时光深处的记忆


□张应申

回忆像陈年美酒,放得越久就越醇香。有段记忆特别深刻,那就是“粒粒皆辛苦”的麦收往事。

那还是人民公社年代,一到麦收时节,人们便忙得团团转……社员们早早就准备好磨刀石,然后买来镰刀,一张张磨得锃亮,准备战斗。学校也要放假,支援“三夏”;教师则分派到各生产队,与贫下中农同吃、同住、同劳动,接受“再教育”。

开始割麦子了,生产队长一声令下,男女老少一字排开,开始一场麦收攻坚战。收麦哪是一件容易的事,那时的麦子光秸秆就有一米深,不像现在的“矮秆丰”是优良品种;当时又没有机器,用的全是原始工具,一镰一镰地割,一个壮劳力一天不休息,累死累活,也收不了二亩地。

那个时候,整个麦收季节,从收割、搬运、打场、扬场,到晾晒、归仓,最后到交公粮,不得一个多月也得20多天。

记得有一年,刚收了两天麦子,老天就来捣乱,大雨连绵,下个不停。眼看麦子都生芽了,没有办法,全体动员光着脚蹚着水,下地抢收。人多智慧广,为加快进度,只割麦穗,不要麦秆,然后像炕烟叶那样,把麦穗炕干,以保口粮。尽管如此,最后还是吃了“芽子麦”!

改革开放,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调动起来,但机器还是少得可怜,收麦仍是个大问题。特别是像我这样的家庭更显紧迫,孩子小、劳力少,几亩地的麦子眼看就要焦到地里,怎不让人心急如焚?尽管我和老伴累得满头大汗、腰酸腿痛,还是有大块的麦子没有收完。就在这“焦麦炸豆”的关键时刻,单位领导翟校长亲自带队,自带干粮来到田间,支援“三夏”,为我们这些教职工排忧解难。望着他们汗流浃背的身影,我想了很多,当然也想到了农业机械化……

再看看现在,实现了农业机械化的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再也不为麦收担忧了。一曲现代化的劳动交响乐,响彻祖国大地;一幅美丽乡村的蓝图,呈现在世人面前。


上一篇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