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志有
漯河日报社记者杨光的新闻作品《风雪夜 大营救》获得全国好新闻二等奖。
消息传来,报社的全体同仁奔走相告,为之高兴和自豪。全国好新闻大奖,这是新闻从业人员的行业至高荣誉,也是我市建市以来新闻界的最高荣誉。
获得大奖了,为什么是他?侥幸还是必然?得到这一信息的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
新闻界有句话叫作新闻不能策划,报道可以策划。意思是说,新闻都是突发的、是凭运气的,是可遇不可求的,所以没法提前做出预案;而报道有一定的规律和模式,是可以提前着手准备的。《风雪夜 大营救》报道的小女孩落入机井最终获救这一事件,就是典型的突发事件,是可遇不可求的,似乎也是无法做出采访预案的。
社会上还有句话叫作机遇只垂青有准备的人。意思是说,即便是天上掉下了馅饼,你没有提前做好迎接的准备,砸到了你头上,也可能会把你给烫着。
遇见新闻是机遇,能够把握住机会,准确而及时地报道新闻,这是能力。新闻工作者能力的体现就是不光能“遇见”新闻,还能够有“预见”新闻的能力。这个能力就是抓住机会、适时出击、准确发布。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什么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偶然的背后隐藏着必然。
具体到此次营救事件,我们知道,在广大的农村,田间地头,各种各样大小不一的机井到处都是,而且大多没有安全保护措施,因此大人小孩误入机井的事件屡见报端。某位不幸者掉入了机井是偶然,只要机井的安全隐患不解决,总会有人掉入机井就是必然。
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我们无法确定哪个地方、哪个机井在什么时间会有落难者,但类似的安全事件总有发生的时候。
除了机井,类似的安全隐患在广大的农村还有很多,比如没有护栏或者护栏被毁坏的桥梁,因为道路拓宽没有来得及移除的高压电线杆,无人值守的铁路道口等。这些潜在的隐患随时都有可能危害群众的生命安全,随时都考验职能部门和新闻工作者的应急处置能力。
作为新闻工作者,比如此次受表彰的杨光同志,长期的工作已经养成了这样的习惯:背包不离身,笔记本、照相机不离包,只要听到哪个地方有新闻素材,准会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时间、距离、天气、交通等都不是不到现场的理由。至于在现场什么时间该采访什么,新闻素材怎么取舍,新闻事件以什么形式什么体裁去表达,经过从业十年的磨炼,早已得心应手。现场遇到的困难和挫折,甚至委屈和泪水,对他来说已经不算什么了。因为在他眼中,采访到第一手有价值的新闻比什么都重要。
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各行业都要培育行业的工匠,各行业也要树立行业的工匠精神。拥有工匠精神才能将工作做到极致,达到别人“始终在追赶、一直无法超越”的境界。
漯河日报社也一直在倡树漯河报业的工匠精神。这种精神落实到具体的工作岗位上就是爱岗敬业、兢兢业业:作为记者要有一双雄鹰一样敏锐的眼睛,随时严阵以待,对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事件有一个大致的把握,能够捕捉到新闻,适时出击,第一时间拿出成果;作为编辑,要有啄木鸟一样的精神,对待任何稿件都抱着找问题、多质疑的态度,将任何不实的、不准确的乃至不恰当的标点符号消灭,为读者提供高质量的新闻作品。无论编辑还是记者,都要有敢于担当的精神,在“活儿”来的时候,该自己做的绝不推诿、耽搁;在问题出现的时候,首先检讨自己是不是做到了守土有责、尽职尽责。
颁奖台上,高举的证书是杨光的荣耀;那个风雪交加的夜晚,冷风冰雪吹打到脸上、手被冻得几乎按不住相机快门的时光是刻在杨光骨子里的记忆。那一夜,他随着现场救援人员一起在现场来回奔波、拍照记录,一夜未眠。而同一刻,我们已经在甜蜜的梦乡遨游。
有着漯河报业工匠精神的杨光与其说是“遇见”了新闻,不如说是“预见”了新闻。“时刻准备着”。这就是预见。
愿我们有更多的同仁在“时刻准备着”,愿我们有更多的同仁能“遇见”新闻,捧回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