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桑榆晚情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8年12月26日 星期

七旬老人坚持修鞋30多年

张玉梅正在修鞋。

一个角落、一辆三轮车、几把椅子,在市区辽河路东段,76岁的张玉梅摆摊修鞋已经有30多年了。12月24日上午,记者见到她时,她正专心地修着鞋,干活的间隙和身边的几位朋友聊聊天。“我干活就是图个乐呵,在家闲不住,出来能帮大家修鞋,还有朋友一起聊天,心里高兴。”张玉梅笑着说。

□文/图 本报记者 张玲玲 王培

A

修鞋手艺好 受居民欢迎

穿着朴素,戴一顶红色的帽子,虽然已经76岁了,但是张玉梅依然精神奕奕,忙活起来手脚很利索,在她面前的工具箱里,摆满了修鞋所用的各种物品。老旧的工具箱,一架老式补鞋机,刻下了岁月的痕迹,老人就是靠着这些,用自己的手艺为大家服务。

“今天这么冷,我以为你不出摊要到家里找你呢。”采访中,一名中年女子骑着电动车来到张玉梅跟前,一边跟她聊着家常,一边拿着衣服和包。“衣服的拉链坏了,包的拉链头也掉了,你看能不能帮我修修。”这名女子说。

因为张玉梅常年在这里修鞋、修拉链,不仅修得好,而且要价比较低,附近的居民都知道这位老人,有需要时都会来这里找她,有时天气不好,熟人还会跑到她的家里找她。

修鞋活儿虽小,但细微之处最能体现手艺。一针一线,老人修起鞋来态度认真,细致耐心,一丝不苟,修好的鞋做工工整,经久耐穿,很受附近居民的欢迎。

B

不愿享清闲 修鞋30多年

张玉梅的老家在周口市太康县,因为女儿家在漯河,她就跟着来了,至今已经有30多年。自从来到漯河,她除了照顾孩子,收拾家务,还有很多空闲时间,但她又是个闲不住的人,就想找点儿事干,于是就捡起了年轻时的手艺——修鞋。

“我年轻时在鞋厂干过十多年。”张玉梅笑着说,因为丈夫去世得早,她为了拉扯四个孩子长大,什么活儿都干过,每天像陀螺一样停不下来。直到现在,她还是个闲不住的人,不愿在家享清闲,就出来摆摊修鞋,这一晃就是30多年。

每天早上8点多,张玉梅骑着电动三轮车,载着修鞋工具从家出发,开始一天的忙碌,中午顾不上做饭了就买着吃,直到晚上天黑后,她才收摊回家。“年轻时,活儿特别多,晚上回去还经常加班干到夜里。现在年纪大了,活儿也少了,基本上白天都能干完,晚上吃完饭后,就出去锻炼身体。”张玉梅说。

虽然当天天气很冷,但张玉梅手不停,额头上已经有些微微冒汗。“我不冷,干起活来可暖和。”老人说。

C

提及儿女及孙辈,张玉梅满脸的自豪。“我的闺女和儿子个个都很孝顺,而且女婿比女儿更孝顺,儿媳比儿子孝顺。”张玉梅说,由于她现在跟着女儿一起生活,前几日儿子专程转过来6000元生活费。“天冷了,儿子不让我出摊,怕我冻着了。”张玉梅一脸笑意地说。

目前,张玉梅的孙辈们都在上学,考虑到子女要供他们上学开销大,所以她坚持自立,不给儿女添麻烦。在张玉梅看来,她能坚持自立的背后,要归功于身体健康。“我身体好得很,连感冒都很少有。每到秋收,我还回老家帮儿子收玉米,掰玉米、装车、去皮,哪样都能干,也不觉得累。”张玉梅说,虽然再有不到一个月她就77岁了,但她的眼不花,连修鞋机上的小针眼,也能一下子把线穿过去。

每天出门时,张玉梅都要在三轮车上装一些板凳,除了方便顾客修鞋,也是为朋友们准备的。原来,在这里修鞋30多年来,性格开朗的张玉梅结识了很多好朋友。

采访中,记者看到张玉梅周围坐着四五位老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聊着天,氛围融洽。“我们都是老朋友了,她心眼好、性格也好,我没事就爱出来找她玩,跟她聊聊天,心里可得劲了。”72岁的刘阿姨说。

“能给别人修鞋,也是为人民服务,看着破损的鞋子经我的手又能发挥作用,我可开心。”张玉梅说,只要还干得动,她会一直为大家修鞋。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