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副刊作品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9年1月23日 星期

雪中吟


□吴继红

窗外寒风呼啸,白雪纷飞。枯坐于斗室之间,觉得最风雅的事情莫过于听雪吟雪。

少年吟雪庭院中,万千情怀总是诗。听雪之乐,非丝非竹。最好是在乡野庭院,茫茫天地间,除了蓬头稚子的嬉闹声和修竹被压簌簌之声,这世上似乎再找不出如此惬意又动听的声音。此时听雪,是一份孟浩然“我家南渡头,惯习野人舟”的无拘无束。孟浩然一生放迹于山水之间,天真淡然。四十岁时进京考试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诗名远播,当时的丞相张九龄和王维都和他交朋友,郡守韩朝宗向其他高官宣扬他的才华,又约好日子准备带他和这些人当面推荐。可到了约定的日子,孟浩然和朋友喝酒谈诗迟迟不曾动身;有人提醒他说,你与韩公有约在先,不赴约怠慢了别人怕不行吧!他不高兴地说:“我已喝了酒,身心快乐,哪管其他事情。”年少时候,最要紧的是“日子快活,及时行乐”,除了友情和快乐,又有什么事值得放在心上,功名利禄和红尘琐事又算什么呢?

青年吟雪小桥头,意气风发。青年时候听雪是李白,是一腔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孤勇和“天子呼来不上船”的万丈豪情。李白骨子里一半是文艺男青年,一半是仗剑走天涯的侠士。或者正是因为这份侠骨柔情的浪漫主义,他笔下的雪花亦是豪放不羁:一时“雪花大如手”,又一时“燕山雪花大如席”,总是如此气势磅礴。他说,“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上五原间”;他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为了跟华阴县令找茬,他竟在县衙前雪中倒骑驴;为了教训高力士的作威作福,他居然让其为自己脱靴子。不过细想想,写诗本不是庸常之人所为,没有非常之举,岂能产生非常之诗?年轻时候,总是觉得自己的确是非同寻常的,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是“怀璧待明君”的卞和,自己就是夜空中皎洁的月亮,即便不是月亮,也是那数不清的星子中最闪亮、最耀眼的一颗,只恨舞台狭小,梦想太大……走得最快的都是最美的时光,多少年以后蓦然回首,这段年少轻狂的日子,果真灿若星辰又短若流星,回忆里既有自豪甜蜜又有遗憾怅然。 

中年吟雪阁楼上,我欲乘风归去,又恐高处不胜寒。中年人的孤独与压力是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无人能够分担,又无处可以倾诉。想想《水浒传》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那一场风雪吧!已被逼到人生尽头的林冲,往草场走来的时候,“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一向逆来顺受的林冲,陷入寒气逼人、杀机四伏的危险境地,世界一片苍凉,他只能悲壮地雪夜上梁山。谁的一生又不曾遇到一场这样的风雪呢?不过是有些雪深些,有些雪浅些罢了。譬如杜甫,他一生潦倒落魄,是“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的绵绵愁绪;是“山雪河冰野萧瑟,青是烽烟白人骨”的无尽凄凉;是“白发千茎雪,丹心一寸灰”的淡淡怅然。杜甫一生潦倒,一生抑郁,身居友人友情捐建的茅屋,处江湖之远却不忘忧国忧民:“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的一生是杜鹃泣血的一生,也是颠沛流离的一生。因此有人说杜诗“沉郁顿挫”,李诗奇谲瑰丽。每个人当初都想做李白,不曾想人到中年却都活成了杜甫。明知不可为而有为,是为孤勇也。圆满和美好从来都只是水面上漂浮的花朵,揭开表面的浮华,哪个中年人都是一头孤勇的驴子,每天睁开眼就必须给自己套上缰绳,开始如履薄冰般孤独又勇敢地行走在这变幻莫测的尘世中。

老年吟雪扁舟中,不如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老年听雪是白居易,是王维。千年以前,白居易曾经望着窗外天色白雪发出“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盛邀,这邀约不是浓烈的美酒,只是一杯清淡的茶。老年听雪,要的是茶水一般淡然而又物我两忘的从容和淡然。被誉为诗佛的王维,一生大起大落:中过状元,当过丞相,也下过大狱,还差一点被砍头。走过,路过,经历过的王维,看透一切人事之冷暖世态之炎凉,他的诗从容、淡然、安静,充满禅意。那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豁达,是“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的淡然,是看透人世间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从容。《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是王维作于天宝年间的一首诗,诗人夜里隔着窗子听见风吹动竹子的声响,早上打开门一看,才发觉皑皑白雪已铺满了山头。“借问袁安舍,翛然尚闭关。”他借一场空灵的夜雪,用东汉大臣袁安卧雪的典故含蓄地表达了对固穷守志先贤的仰慕之情,也间或标明了自己的志向。人到不惑之年,已然沐风栉雨历尽这世间的悲欢离合,什么荣华富贵、功名利禄,皆不如手中这一杯清茶来得坦然、熨帖。是以寒冷冬日里,白居易般听雪围炉品茗,王维般提笔吟诗作画是件多么温暖惬意的事啊!

雪在诗词文章中纷飞了百年千年,在我们的生命中下了一季又一季。严寒与温暖,单纯与繁复,洁白与污浊,快乐与痛苦,冷静与激越,寂寞与躁动……这一切又有什么要紧?这一生,短短几十年,末了不过一抔黄土而已,如这漫天雪花,最终归于尘,归于土,归与哪里来又哪里去的虚无。爱过了,恨过了,经历过了,体会过了,尝试过了,拥有过了……如此,此生也便足矣。


下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