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饮茶,你想到的画面肯定是,人们煮上一壶水,泡上一杯茶,在浓浓茶香中喝上一口。但是在中国古代,吃茶的说法却是比较流行的。最经典的就是《红楼梦》第二十五回,凤姐儿打趣黛玉说:“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做媳妇儿?”
大多数人以为这只是古今差异,或者是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差别而已。其实不然,事实上,古人的喝茶方法和现在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而古人也的确存在吃茶这一行为。
先秦时期
茶是休闲食品,闲来就吃
先秦时期的人们是拿茶当作一种休闲食品来吃的,他们会把茶叶直接放进嘴里嚼,以消除劳作之后的疲乏。
春秋时期
茶叶是一种蔬菜,煮着吃
到了春秋时期,人们开始将茶树枝条和芽叶一并放在水中烧煮,然后饮掉茶汤。这就是粥茶法,所谓粥茶法,就是把茶叶像煮菜叶一样煮成菜汤。这种茶叶“菜汤”味道苦涩,由此被称为“苦茶”。《膳夫经手录》有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茗粥。”
西汉以后
光茶煮着吃太苦,加点调味
到了西汉时期,人们开始改良粥茶法。他们添加“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和茶叶一起熬煮,利用佐料和刺激性调味品的气味,来掩盖茶叶的苦涩。
到了晋代,人们开始把茶叶碾成粉末熬煮。中国茶叶史上第一篇完整记载茶叶从种植到品饮的文章《荈赋》就诞生于晋代。“惟兹初成,沫成华浮,焕如积雪,晔若春敷。”从此,饮茶之风慢慢进入上流社会。
唐朝 煎茶法流行于世,受名人雅士青睐
唐朝陆羽写出了中国第一部茶书——《茶经》。该书共三卷十章,将茶事活动一一细述。诸如造茶、选茶、炙茶、煮茶、饮茶乃至茶器茶具、炭火茶水,无一不求精、求工,分寸火候,一丝不苟。
《茶经》初稿成于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后经修订,于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定稿。《茶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茶道的诞生。其后,斐汶撰《茶述》,张又新撰《煎茶水记》,温廷筠撰《采茶录》,皎然、卢仝作茶歌,推波助澜,使中国煎茶道日益成熟。
唐代至南宋末年流行的一种饮法,团饼茶经过炙、碾、罗等工序,成细微粒的茶末,再根据水的煮沸程度,在二沸时投茶煮,然后分饮。唐诗中写“煎茶”的有许多,如“骤雨松声入鼎来,白云满碗花徘徊”。讲的就是煎茶之法,可见当时名人雅士对此法的青睐。如今,日本的煎茶道保留了中国煎茶道的精髓,并在此基础上发扬光大。
宋代 点茶法出现,重在掌握水沸程度
宋代点茶比唐代煎茶法更为讲究,点茶法不再直接将茶放入壶中熟煮,而是先将饼茶碾碎,置碗中待用。然后烧水,微沸的时候即冲点碗中的茶,调成糊状,然后再加入沸水。
这种方法强调的是水沸的程度,谓之“候汤”。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只有掌握好水沸的程度,才能冲点出色、香、味俱全的茶。
明代 直接冲泡,现代泡茶法基本成型
从明代开始,用沸水直接冲泡散茶的方法,逐渐代替了唐代饼茶煎饮法和宋代点茶法。在茶壶中直接放入茶叶,以沸水冲泡,再分到茶具中饮用,也就是现代泡茶法基本成型。
时至今日,我们所流行的泡茶法也多是明代泡茶方法的延续,特别是闽、粤、台地区的“功夫茶”。而像客家、湖南及部分少数民族所独有的擂茶,在很多人看来,倒更像是集合了泡、煎、点几家之特点的集合饮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