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体操有两类:一类是强健筋骨预防疾病的体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药学名著《内经》中的“导引养身术”,出土最早的导引图,距今已有2100多年,内容也非常丰富:有肢体运动、呼吸运动、器械运动等;另一类存在于古代乐舞、杂技、戏剧和流传于民间的技巧运动中。
1969年,在山东省济南市北郊无影山汉墓中,发现了一盘西汉时期的乐舞杂技陶俑。这盘群俑中就有四个在做体操的表演,其中两个对称做倒立,两个在做躬弯。东汉时期,华佗经过动物启发而研制“五禽戏”,虽然针对强身健康的目的而设计,但其优美的动作已经可以看出体操的端倪。
唐宋以后,体操运动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双人和集体动作,许多复杂翻腾动作和杂技表演结合在一起。
清代已有人能在木制单杠上做回环动作和单臂倒立等较高水平的动作,在类似吊环的“皮条”活动中,出现了前后水平悬垂等动作。
至于器械体操,远在东汉时期,我国民间就有“杠力功”,很类似现代的器械体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