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 鹤
一
在我儿时的印象里,收麦是和吃粽子连在一起的,收麦子时通常也该吃粽子了。
那时候姥姥姥爷还在农村,家里还有几亩地,等到收麦子的时候,妈妈和舅舅们都会从县城赶回去,我坐在小板凳上,看着院子里喧腾的人气儿,听着他们亲热地说着闲话。我的兴趣点在妈妈带回来的粽子上,小心翼翼地剥开粽叶,一个鼓囊囊的白米红枣粽就呈现在眼前。咬下一口,江米软糯,红枣香甜,三五口下肚,唇齿生香,意犹未尽。妈妈说,这有什么好吃的,不就是剩米饭?我不置可否,伸手去拿第二个,舅舅在旁边说,蘸点糖会更好吃。不过我不喜欢在粽子上撒白糖,只喜欢剥开后手托粽叶原汁原味的吃法。粽子的香甜和着小院里的欢声笑语,成了我对麦收最温馨的记忆。
那时候的粽子都是现包现卖,大概两毛钱一个。那时候还没有速冻产品,物质也远没有现在丰富,所以这类时节性的标志食物,也只有在节点前后才有得卖。也正因为如此,那时的节日格外有盼头。
二
等我上学后,在书上看到端午节的由来,年幼的我尚不能领会屈原投江的悲愤,但诗人悲怆绝望的爱国情怀却丝丝渗入心田。这小小的粽子承载着人们对诗人朴素的怀念,更唤起无数华夏子孙深刻的爱国情怀。当一种食物带着历史赋予的印记,其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食物本身,这是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是华夏血脉的相通,更是情怀的千年流芳。
再次在书上看到粽子入心的篇章,是在金庸小说《神雕侠侣》中,程英救下深陷乱石阵中的杨过,养伤期间,程英无微不至的照顾让他心怀感激。当程英问他想吃什么点心时,杨过脱口而出想吃粽子,程英以为他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湖州粽子天下闻名,他偏偏要吃的是她家乡的美食,殊不知杨过是好奇她扔掉的纸团藏着什么秘密,想让粽叶粘回来一看究竟。纸团上的“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成了程英内心的独白,那带着地名的粽子连同书中这份美好单纯的爱恋也让我牢记了多年。
作为标志性的食物,同样带有感情色彩的还出现在《笑傲江湖》中,令狐冲第一次在思过崖面壁,临近端午,岳灵珊提着一篮粽子去看大师兄,令狐冲吃着粽子,和小师妹闲话家常,令狐冲听得岳灵珊说着与林平之采菌菇包粽子的趣事,心里不禁一沉,正在吃的粽子一时竟难以下咽。看似潇洒不羁的人陷入爱情一样患得患失,隔着薄薄的书页,局外看书的我们似乎能同样感受爱情的食不甘味。
三
粽子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节庆食物,有着地域性也有其包容性。南北饮食习惯的不同,形成了粽子的不同风味;从口味上区分,有甜咸之别。从馅料上分类,更是五花八门,中国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馅料的变化中可见一斑。不同的口感,相同的文化习俗。中华民族端午食粽的风俗传承了千年,而粽子,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影响不可谓不深远。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过去相比,逢节庆才吃到的粽子,现在随时可以出现在大众的餐桌上。超市的冷柜里,一年四季都有速冻粽子,省事方便。
感恩社会发展带来的衣食丰足,现在的孩子无须为盼望一种吃食儿牵肠挂肚,我给女儿讲小时候对粽子的热爱,她倒当成故事在听。一个清闲的周末,心血来潮,对孩子说咱们来包粽子吧!闺女的欢呼雀跃鼓励了我,买来粽叶、糯米、花生和红枣,在脑海中模拟过几遍,又现场查找百度,包出第一个手工粽子竟然有模有样。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曾包出很多粽子煮好放进冰箱,也拿过新鲜出锅的粽子到单位,享受同事的称赞;这时的我有种实现梦想并随时拿出来献宝的骄傲。
吃多了速冻食品,还是更喜欢自己包的粽子,虽然费时费力,但制作精细复杂的吃食儿,本身就有一种日子细水长流的从容,尤其看着成品出锅,更是满满的成就感。温柔的灯光下一家人团座而食,吃的是家常便饭,烟火滋味,品的是现世安稳,岁月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