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副刊读书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9年7月4日 星期

爱,是最温暖的力量
——读小说《老房炉火》

□曲从俊

小说就是“小”说,小说就要写“小”,就是要从“小细节”拓宽到“大视界”中去。话虽如此,但真正能写好“小”是不容易的,以“小”获取到“大”更难。这就需要作家去掉心浮气躁的脾性,把目光调整下来,用心去关注世俗生活,去聆听心灵的声音,并且勇于思考和发掘生活背后的精神困境或闪光点。而优秀的作家往往总能在这些生活的褶皱间发现并抵达其本质。

青年女作家箫笛的短篇小说《老房炉火》写的是一对老年夫妇相濡以沫安度晚年的故事。全篇一万字左右,字里行间弥漫着浪漫的温情,读来恰如老房里的一炉火,暖暖的,夹杂了浓浓的木柴柈子的燥香,让人不由感叹夕阳的无限美好。

小说主要描写的是这对老人日常生活中的小片段,但就是这个“小片段”,作家以她唯美精致的文笔,为我们展现了这对老夫老妻心灵上的温柔碰撞,以及大爱的温暖。这种温暖的旅程,从开头的“叭,叭,炉膛里的木柈子烧炸了,火苗腾地窜老高。锅里的水咝咝地开始翻花”中悄然起步。老太太一句“瞅啥呢”,叩开了彼此的心扉。老头心里有事儿,所以“身子不动,眼神也不动”。老太太明知故问。“过了一辈子了,老头心里想啥事,她比老头自己都清楚。”老头呢,假装镇定,“左手的拇指在烟锅上按着,按着,想把满腹的心事也按下去。”老头的心思是自己暗恋的女人桂枝死了,尽管连人家的手都没有摸过,但十年没见,他想看她最后一眼,算作送别。可是,让老头意想不到的是,吃了他一辈子“醋”,也深爱了他一辈子的老伴,在揭开他心思的同时告诉他,“咱去看看桂枝,送送她。”老头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这里有桂枝死去的悲痛,更多的是老伴知心贴肺的理解。

让我们感触最深的还是老两口之间的相互相偎、彼此关心的情节——老太太做饭烧水、帮老头敲背、找纸抹痰;老头呢,用专属于他们之间的情话“吃饺子”来取悦老伴,以及抢着暖被窝,挠痒等。这一切都透着超越炉火般的温馨、温暖和童贞。可以说,作品将这些生活的琐碎组合成了一幅老年人相濡以沫、相守一生的风情画。这幅画里有老房,有炊烟,有炉火,有泥土的气息,当然更有爱。古人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话说得有些残忍,而作品正是以这种简洁而又明丽的文字、用“爱”质疑了这个说法。

如果爱与温暖是整篇小说的主题,那么小说延伸到主题之外的还有一种呼唤。老两口有六个儿女,但都不在身边。就像老头说的那样,“生得再多,老了,还不是咱俩做伴?”不是他们不想去儿女那里,也不是儿女们不让他们去,是他们不想分开,不愿意离开厮守一生的老房。换言之,与其说厮守老房,倒不如更准确地说,他们在厮守只属于他们二人的爱情世界。这是作品抛给天下所有儿女的一个问题。这也是由“小”所带来的深邃。

对于读者来说,关心的不是作品主题的大与小、“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他们最为关心的是你“写出了什么?写得怎么样?”当然,问题的答案作家无权回答,一切都在读者那里。我相信,小说《老房炉火》很容易与读者产生共鸣,因为作品写出了平凡生活的不平凡之处,写出大爱的无限温暖,写得细腻深邃,写得让人回味无穷……总而言之,好的作品是可以温暖这个世界,可以温暖人心的;同样,好作品还有一个共性的标准,那就是经得起时间和读者的检验。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