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冰柜
在尚未掌握人工制冷技术的古代,人们夏季所食的冰,来自冬天的贮藏。《周礼》中记载“凌人,掌冰;正岁十有二月,令斩冰,三其凌。”周代设立了一种官员名称叫“凌人”,是专门掌管冰政的,就是在寒冬时将冰块切好大量贮藏起来,等到盛夏时候再取用。
甚至为了方便用冰,古人还发明了一种器具,名叫冰鉴。冰鉴是青铜铸造成的两层的容器,内里圆形,可以盛放食物和液体,外层为方形,夹层之中可以放置冰块,用于食物的冷藏保鲜。可以说,这是中国最早的冰柜或者冰箱。当然,这种昂贵的冷藏食物方式,只有当时的达官贵族才能享受。中国目前出土的冰鉴,吴王光鉴、蔡侯方鉴,还有著名的曾侯乙墓铜冰鉴,都说明了这一点。
冰桶:冷藏技术的进步
冰鉴容量有限,想要大量冷冻食物,还需要大型的冷藏室。战国时期已经有冷藏室的雏形出现,20世纪60年代,在河南发现的郑韩故城遗址中,就有一座冷藏室。这是一座地下建筑,呈长方形,底部有陶井,用来贮藏冰块,而食物可以直接放在陶井之外。陶井内的冰块不易融化,因此可以做到长期保鲜。在这座冷藏室里发现了大量家畜和家禽的骨骼,说明当时的冷藏技术已经很发达。
先秦时期朴素的冰柜发展到唐代,窖藏技术也进步了许多,这时候一般官员也能享受到这夏日的凉意。而唐代每年夏至后朝廷给官员赐冰和烧酒,相当于夏日的清凉饮料。
到了宋元时,冷藏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这一时期冬天的冰块还是由朝廷负责储藏和掌管,藏冰的容器也从青铜冰鉴逐渐发展为木质冰桶。宋元时大多数冰桶用红木或者黄花梨木制成。一个冰桶呈一尺多高,木料刷漆后用铜片或者铅片包裹,冰块搁进去可以保存一整日,也方便携带。贵族出门在外甚至可以将冰桶放置在马车上,作为“车载冰箱”使用。
冰箱:工业时代的产物
到了明代,冰窖已经不是官员贵族的特权,民间的冰窖日益兴盛。虽然民间冰窖规模较小,通常是挖一个地窖,上面盖低矮的小屋以遮阴,窖底铺一层草或者糠,装满冰后再用草或者糠覆盖,便可以密封保温。冬日的冰基本上没有成本,只要窖藏得宜,普通人在炎炎夏日也能感受到清凉之意了。
进入工业时代,冰箱成为中国最早实现国产化的制冷电器之一,有冰箱冰柜和空调加持,人们不再惧怕炎热的夏日。可以说,中国的“冰箱历史”,是人们在夏日里与自然斗法的结果,充分展示了人类自身的智慧与才华。据《银川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