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博览·旧闻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9年7月5日 星期

古人夏天用的冰 从哪儿来


在炎炎的夏日,冰鉴里用的冰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如何采冰、制冰

早在先秦时代,时人便利用天然冰来制冷,给食物保鲜、做冷饮。据《周礼》记载,当时周王室为保证夏天有冰块使用,专门成立了相应的机构管理“冰政”,负责人称“凌人”。此部门的编制不小,共有80名“职工”。一般从每年冬天的12月起,工人开始采取天然冰块进行储存。

大约在唐朝末期,工匠们在生产火药时开采了大量硝石。偶尔他们发现硝石溶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的热,能使周围的水将温直至结冰。于是一些能工巧匠便开始利用硝石开始制冰。

硝石是一种白色味苦的晶体,颜色如霜。硝石的化学名称叫硝酸钙,它溶解于水时会吸收大量热量,使周围温度降低以致结成冰。

硝石溶入水后,可以用降温结晶法或蒸发结晶发将硝石再提出来重复使用。有了这种技术,就大大促进了古代制冷市场的繁荣。

藏冰有高招

那么采取来的冰,如何储存呢?古代冰窖有古代叫法,称作“凌阴”。像先秦和汉代的一些文献上就说:“积冰曰凌。”“阴,通窨。窨,地窖也。”“凌室,藏冰之房也。”与这些文献可相印证的实物建筑,也在考古中不断发现,其中很有代表性的是陕西省凤翔县的东周秦都雍城凌阴遗址。

这处遗址的凌阴建筑,是在中间部位挖一个长宽约10米的斜坡性窖穴,坑底铺有砂石板材,上面可以置放冰块。坑底的四周铺有导水管和排水沟,直通附近的一条河。这样做是出于冰块在保存过程中,日消月失,难免要融化,因此必须要有排水设施才行。

考古学家还发现,排水沟两侧还设有好几道闸槽的遗迹现象,估计它的功能是既可以排疏融冰之水,又可防止河水倒灌,漫入冰窖。通过测算了解到,冰窖的容积为190立方米左右。按照文献《周礼》上的说法,冬天贮藏的冰,到夏天会融化掉三分之二左右,剩下的三分之一可供夏用。

无独有偶,在河南新郑发现的战国“郑韩故城”遗址,还发现过一种地下室结构的冷藏建筑遗迹。室内出土了大量的兽骨,估计是储藏肉类的冷库。这个冷库室高约3米,面积约为25平方米,建筑装饰相当考究,也很实用。室内还有几口深井,冰水融化可就地入井自渗,使冰块不至于因室底积水而浸泡在水里。

冰鉴和凌阴这类冰镇低温贮藏技术,历史已相当悠久。目前所知最早的一处凌阴遗迹,发现于河南安阳殷墟的大司空商代遗址。据发掘者说,当时是在一个深达二三米的窖穴底部,再向下挖一个长方形坑。坑深达6米左右,坑底的温度比地面温度低6℃至10℃。据人民网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