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副刊生活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9年7月10日 星期

我与电话的故事


□杨合群

我最早接触的电话,其实不是电话,而是一个纸喇叭。20世纪70年代,在农村老家,几乎家家户户客厅(当时叫堂屋)正上方都装着一个简易广播,像一个黑色的盘子,底部是块圆磁铁,定时播出。一天上午,不到播出时间,突然从广播里传来“喂、喂、喂”的呼喊声。我当时五六岁,听到喊声就和比我大两岁的哥哥一起跳上堂屋的大桌子上,对着广播“喂喂喂”地应答起来。对方说:“你是谁呀!”我哥调皮地说:“我给你唱个东方红吧!”对方就把电话挂了。当时,我们以为是和我们通话呢!还得意了好一阵子。

20世纪90年代,我在省城一家报社实习,负责接听电话。电话机上有个圆盘,一个号对应一个小孔。拨号时把手指插到相应的孔里,转一圈拨出一个号码。刚开始我搞不明白,编辑老师教了几次我才学会。

1992年大学毕业,当时要从郑州给在漯河工作的大姨打个电话,可费事不小,要到郑大北门的邮政局挂号打长途电话。先把电话打给大姨单位的门卫,门卫再到大姨家喊人,大姨赶到大门口接了电话,一来二去十几分钟过去,实际通话时间不过两三分钟,花了电话费七八块钱。当时七块多就可以坐长途汽车从郑州到漯河了。

20世纪90年代中期,电话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不过,安装一部电话可不容易。当时一位在银行工作的表嫂有一个指标,比市场价便宜一些。她家里已经装了电话,就把指标给了我。我到邮电局交了100元选号费,第7天才接到通知,到邮电局缴费2000元,领了话机,再去办理安装手续。工人师傅说,这几天活儿忙,你三天后再来。三天后又去,他说还得等一等。这样反复几次,过了快一个月,电话终于安上了,但我高兴不起来,因为线路调整,电话无法使用。苦闷中又等了一周,终于用上自己的电话。虽说电话安装挺费事,但打通电话那一刻,心中还是很高兴的。

20世纪末,手机开始进入我们的生活。开始叫“大哥大”,一部手机上万元,话费一分钟五角,若到外地还有漫游费和长途费,一分钟将近一块钱,普通人买不起,也用不起。后来我的一位同学从许昌来漯河开手机专卖店,经销爱立信手机。他送我一部“手机”——一部和真手机一模一样的模型,可当收音机用。我拿回家摆在客厅里。一天,邻居过来,惊讶地说:“你买手机啦!”我说是个玩具,他好奇地拿起来反复把玩,还一直说和真的一样呢!

后来,我终于买到属于自己的手机。记得第一部是诺基亚5110型手机,1400元一部,买一张豫通卡500元,因号中有两个“3”,又加收50元,一共花了将近2000元。

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手机也一步一步成为大众消费品,从开始的诺基亚、摩托罗拉,到现在的华为、中兴,换手机就像买衣服一样,成了轻而易举的事情。

如今,随着网络的发展,微信、支付宝的广泛应用,人们的生活更是越来越离不开手机了。

欢迎踊跃投稿

投稿邮箱:370707276@qq.com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