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本地亲子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19年7月15日 星期

给孩子报班 从心勿从众


□任民

在“孩子报几个班”这个经常引起焦虑的话题上,我发现自己参与聊天时的心态在变化:最初难以名状的焦虑少了,量力而行、乐在其中的淡定多了。

变化来自陪孩子上兴趣班的亲身经历。有的是花钱买教训。我也曾把3岁的儿子从香甜的午觉中拽起来赶去早教中心上运动课,课堂内容除了儿子当时根本不可能听懂的英语引导,其实也就是翻几个跟头,让他舒舒服服睡醒后在沙发上蹦效果是一样的;有的确实为孩子打开了一扇兴趣的大门。每周一次的唱歌课已经坚持一年,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五线谱上简洁又富于变化的音符,给孩子带来许多快乐时光。

实际上,孩子报兴趣班的需求是真实存在的,不过很多时候教育培训机构的营销把这种需求放大了,甚至是以兜售焦虑为策略。大多数家长在育儿领域都是新手,听得多了,完全不焦虑也不太可能。那么,如何识别真实的需求与制造出来的需求?不妨回到源头,从“正名”开始,让上兴趣班回归兴趣。

多次的“实战”经历让我认识到,孩子想学什么就能找到相应的兴趣班,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儿童成长确实存在音乐、语言等敏感期,外界给予适当信息刺激,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基于这种认识,丰富多样的兴趣班被开发出来,有些从形式到内容,都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给了家长多样选择。

不过,孩子之间千差万别,学习内容终究还是要他们自己去消化。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人的一生是不断成长的过程。报班还是要从孩子的成长特点出发,从兴趣出发。报个班,如果孩子喜欢,能学点技能,丰富童年色彩,挺好;如果不喜欢,放一放也不会就此便错过一生。毕竟,成长的路还很长。


上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