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深爱莲。据记载,他55岁在原江西九江星子县任南康知军时,特意在军衙东侧开挖了一口池塘,全部种植了莲。闲暇时,他常于池畔赏莲,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散文《爱莲说》。
一年后,周敦颐抱病辞官而去,在江西庐山西北麓筑堂定居讲学。他留下的莲池和《爱莲说》,一直为后来者珍视,其中就有南宋理学家朱熹。
朱熹在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调任南康知军。和周敦颐做着同样的官职,朱熹对周敦颐的仰慕之情更加浓烈,他重修了爱莲池,建立了爱莲堂,并从周敦颐曾孙周直卿那儿得到《爱莲说》的墨迹,请人刻于石上、立在池边。朱熹还作诗抒发情感:“闻道移根玉井旁,花开十里不寻常。月明露冷无人见,独为先生引兴长。”
其实,关于《爱莲说》的来历,史料上还有另外一些说法。
周敦颐出生于北宋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幼年丧父,随母投靠衡州(今衡阳)的舅父、龙图阁学士郑向。因聪慧仁孝,周敦颐深得郑向喜爱。见周敦颐喜莲,郑向就在自家宅前西湖凤凰山下(今衡阳市二中)构亭植莲,周敦颐参经悟道,在衡阳度过了17年的时光,期间写下了119字的《爱莲说》。周敦颐在衡阳留下了西湖书院、濂溪祠、爱莲池、爱莲堂等多处遗迹。
此外,还有“邵阳《爱莲说》”“赣州《爱莲说》”等记载,这些地方都建有爱莲池,都说是周敦颐所建及《爱莲说》的原创地,由此引发争议。不过,就算有争议,又有什么关系呢?后人敬重的并不是哪一池的莲,而是池中莲之风骨、周公及历代雅士爱莲的情怀。
元代画家、诗人王冕也是《爱莲说》的珍视者,他爱莲的方式与周敦颐、朱熹不同,他用莲画的形式表达。王冕从小就酷爱学习,因家庭贫困,只得白天替人放牛,晚上自学。有一天,王冕在湖边放牛,恰逢雨过天晴,他看到湖里的莲被雨水冲洗过后,显得格外清雅从容,又想到《爱莲说》,喜爱之情难以抑制,就用小木棍在泥地上画起莲来。这一画,让他对莲的爱再未停止。他开始用仅有的一点零用钱买了纸和笔来画莲。因为神形兼备,他的莲画深得人心,被越来越多的人购买。王冕声名渐渐远播,也不用再替人放牛,还能用卖画得来的钱孝敬父母了。
成名后的王冕越发理解了莲的内涵,独善其身,不愿沾染宦海污浊,连朱元璋“以兵请为官”,他都“以出家相拒”。清代小说家吴敬梓欣赏王冕,特别以他为原型、塑造成正面形象放入自己创作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第一回中。晚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