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8月21日出伏开始到9月23日秋分,正是夏秋交替时节,这34天是一年中气温波动最大、最频繁的时候。专家提醒,出伏后,气温波动较大,昼夜温差加大,“一冷一热”人体血管受刺激收缩,血管阻力增大,导致心血管负担加重,老人易发心脑血管疾病。另外,呼吸道疾病、秋乏等也易找上门。
昼夜温差大血管易生病
夏秋交替的时间是心血管疾病的爆发期。天气转凉,人体血管也会有所收缩;而中午天气又比较热,血管处于舒张,血管就怕“忽冷忽热”的折腾。气温波动也容易引起血压波动,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
此时节,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一定要做好保暖,早晚最好加一件长袖衣服,平时还要注意测量血压。有家族史,或者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抽烟、肥胖的高危因素人群,也要做好“一级预防”。
呼吸道最脆弱别贪凉防感冒
随着出伏后昼夜温差增大,应根据天气温度变化随时增减衣被,切不可贪凉。有呼吸系统疾病的老年人早晚出门可戴口罩。如果出现感冒症状,应及时治疗,以免发展成为肺炎。
强健肺部最佳方法是适当进行体育锻炼,老年人可根据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锻炼方法,如慢跑、散步、打太极拳等。
此外,通过食疗也能达到生津润肺及补益肺气的效果。可多吃具有养肺功效的食物,如玉米、冬瓜、萝卜、芝麻、蜂蜜、核桃、莲藕等。
过敏性鼻炎高发室内多通风
早上醒来,鼻涕流个不停;连打几个甚至十几个喷嚏;眼睛有些发红、发痒,你以为是感冒了吗?不,你可能是患上了过敏性鼻炎。
出伏以后,天气由夏入秋,各种过敏因素容易“招摇过市”,刺激人的鼻黏膜,引发过敏性鼻炎。预防过敏性鼻炎的发生,在日常生活中,温差较大时要注意添衣服;房间内空气要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平时少与花粉、宠物等接触。
防秋乏晚上睡早点
出伏后很多人容易感到疲乏,懒洋洋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秋乏。出伏后天气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经过昼长夜短炎热的盛夏,很多人都有睡眠不足的现象,特别是老年朋友。如果此时不改变夏季晚睡的习惯,秋乏更容易出现。
要减缓秋乏,老人睡眠尤其要充足,最好比平时多增加1小时睡眠。另外,伸懒腰能适当增加对心、肺的挤压,促进心脏泵血,增加全身的供氧,有助于缓解秋乏。中老年人还要加强锻炼,如早晚散步、打拳等。
秋燥吃得“润”一点
很多老年人在秋天的时候特别容易咳嗽。这是因为,“出伏”之后,夏季开始真正意义上向秋季过度,气候逐渐干燥,秋燥之邪极易通过口、鼻、呼吸道和皮肤等侵入人体,累及于肺。
此时节,饮食上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如银耳、百合、莲子、蜂蜜、海带、豆类及奶类。饮食上注意合理搭配,多吃蔬菜、水果,多喝水,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食品。
据《银川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