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副刊读书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9年9月11日 星期

精神家园的回归
——读余秋雨《中国文化课》
《中国文化课》
余秋雨 著

□高中梅

余秋雨先生30年前出版《文化苦旅》,一直风靡至今;20年前走遍东西方,完成全球古文明实地考察;10多年前在国际舞台巡回演讲中国文化,反响巨大。数十年写作,他持续从空间、时间、人格、美学维度,梳理中国文化。如果说《文化苦旅》是开端,那么新书《中国文化课》就是总结。

什么是文化?余秋雨在《中国文化课》的开头,这样定义:“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他通过“以心带史”的感性方式激活远去的历史,以中外对照的全球视野反思中国文化,真正做到在普及的基础上突破了常识性和常规化。书中,他讲解50余位改变中国的文化人物,解读20余部铸就民族性格的原典著作;追索数千年文化史,确认中国文化的世界身份;放眼四大古文明,反思中国文化的利弊得失;开列记忆篇目,释义经典文本;将中国的历史、文学、美学、哲学、宗教等跨越时空的精神财富共享给读者。

余秋雨的文化课,立足世界坐标,从人类进入文明的门槛、四大古文明的生命力比较开始,一直追索着中国文化的“世界身份”。在追索过程中,老子、孔子、屈原、司马迁、魏晋名士,成了为中国文化奠定“世界身份”的顶级设计师群体。唐代,则是中国文化“世界身份”的最高体现,受到全人类文化良知的一致肯定。唐以后一千年,陆续出现了一系列维护和拓展中国文化的动人典型,但是,这一千年中的后五百年,中国文化由于受困于专制和保守,开始下行和衰落,使“世界身份”渐渐黯淡。直到在濒临灭亡的最后时刻,听到古老而神秘的歌声,才又踉跄站立,认识自己。

余秋雨认为,秦王朝为中国文化打下了一个长久的底盘,汉王朝为中国文化树立了一个长久的框架,除此之外,还有长久的目光。司马迁的著作《史记》成了以后全部“二十四”史的“母本”,他的目光也成了几千年间所有历史学家目光的“母本”,代代延续。正是这代代延续的目光,使全部历史获得了比较近似的精神价值归向,进入了上下相通的文化传承系统。这便使复杂的历史更“中国”,也更“文化”了。

一般的文化课,看过了也就看过了。但是,余秋雨的文化课却要求读者进入长久的记忆、贮存、诵读过程。每项记忆,又分“基础记忆”和“扩大记忆”两个层次。例如,唐诗、宋词应该记忆的范围,也做了两个层次的划定。悠悠文脉,就凭着这样的记忆,可以延绵终生。对当代人而言,记忆主要不是靠死记硬背,而是靠快意沟通。因此,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课除了开列记忆篇目之外,还提供了重要记忆篇目的今译。如对《老子》八十一章的全部今译,还有《心经》今译、《金刚经》简论和君子之道六十名言解释。这些内容,值得长久保存。

中国文化,浩如烟海,纷繁复杂。余秋雨在这里全面科普中国传统文化,搭建了一条精神家园的回归之路。作为学者兼作家,余秋雨将理性的认知与感性的情怀熔于一炉,让读者在如沐春风中获得认知的升级!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