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过去的国庆假期,很多人选择出游。“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充满浪漫情怀的中国古人也爱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但是在交通不发达,物资不便利的时代,出门旅行的吃住行怎么解决?出门要带点啥,才能满足旅途所需呢?
出游一定得有伴
古人旅行很少独自出行,一般都会携带仆人,或找志同道合的友人结伴而行。一来是出门在外,行李繁重,需要肩挑担扛;二来路上万一遇到突发事件,也好有个照应。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号称“万里独行”,实际上也是有仆人从江阴一直跟到云南的。而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游太湖时,雇了三艘游船,竟有两艘都用来盛载行李和仆从。
旅行攻略必不可少
“描摹各地名胜风景”的游记类作品兴起于魏晋南北朝,自唐代起,记录“旅游路线”的作品也开始兴起,为了介绍得更详细,旅行书还出现了配图版。除了介绍行路路线,还会搜罗沿途的名胜古迹,并细心地给出投宿建议、食宿交通的收费标准,以及注意的事项。
西周时期,周天子定期巡游四方,体察民情,纾解民困。周穆王“即位三十二年,巡行天下,驭黄金碧玉之车,傍风乘气,起朝阳之岳,自明及晦,穷宇县之表”,他的巡游活动在旅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传世经典《穆天子传》记载的是周穆王西巡时的所见所闻,亦是中国最早的游记。
吟诗作画浪漫风雅
自唐朝起,伴随着旅行活动的频繁,人们对旅行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不仅要游,还要游得雅,游得巧。
古琴、围棋、纸墨笔砚,都成了随身携带的游具,与景致相互应和,增加旅行。唐朝张萱的《虢国夫人游春图》,描绘的是杨贵妃的姊妹虢国夫人骑马游春的场景。宋朝赵岩的《八大春游图》,描绘的是皇家苑园。明朝文徵明的《东园图》,描绘的是唐朝节度使徐申私人园林中的文人聚会。明朝崔子中的《杏园宴集图》,描绘的是和朋友鱼仲在杏园相会,讨论诗歌文章的情景。清朝徐扬的《盛世滋生图》,描绘的是三个文人在松林席地而坐,一个老者挥毫题写的场面。
马车不是谁都能坐
古人只要能走水路,就算绕远道也在所不惜。坐车颠簸、翻山越岭危险,水路要惬意多了。到了隋唐时代,大运河开通连接南北,明代时租船服务也普遍起来。
说到车,也有很多种,以速度取胜的“包赶程”,多为耐力持久的骡车,即便是千里长途,戴星而行,数日可达。以稳著称的“太平车”,重大粗陋,以牛牵挽,每天行程不超过30里。而“马或马车”,都是有一定经济实力人群的选择。
被褥枕头随身携带
说到旅行中的住,解决方案五花八门。有人住驿站,有人住客栈,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时候,民宿和寺庙道观也是不错的选择。走水路的,或是情趣所致,或是为节省费用,干脆直接宿歇在船上。
正因为住宿条件良莠不齐,所以被褥、枕头、蜡烛、洗漱用具通常都会被收纳在行李中。
炊具干粮有备无患
唐代起,酒肆食店逐渐普及,为旅人出游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但即使饮食业再发达,古人出门旅行还是习惯随身携带食物以防万一。
旅行家徐霞客的包中就常装有胡饼、笋脯、茶叶等食物和酒水,以及烹饪美食所需的炊具。散文家张岱在《游山小启》里详细写了旅游所要准备的东西:准备好小船、坐毡、茶点、杯盏、筷子、香炉、柴火、米饭,每个人都要自带一个簋、一个壶、两样小菜。——当然,这都是基本配置,有些士大夫更讲究,一定要带好酒。
镖局、邸店保安全
旅行路上艰险不断,明朝时出现了为商旅护航的镖局,价格不菲,惠顾者多为运货商人。到达目的地,再随身携带行李也不方便。南北朝时就已经出现了专门储货纳客的场所,相当于“仓库”,被称为“邸店”或“传舍”。唐代还有专为客人保管钱币的“柜坊”。
太平车
《东园图》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