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副刊读书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9年10月17日 星期

寻找心中的耶路撒冷
——读徐则臣《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
徐则臣 著

□贾 鹤

《耶路撒冷》是“70后”作家徐则臣创作的长篇小说,讲述了“70后”专栏作家初平阳和他少时好友们的故事。在作家以故事人物为每章标题的讲述中,我们走近淮海边上一座叫花街的小城,去感受一代“70后”人不一样的成长轨迹和内心世界。

文中贯穿始终的是初平阳和初恋女友舒袖的感情纠葛。担任学校老师的初平阳不甘心平庸的生活,辞去工作也要到北京艰苦读研究生,以求改变自己的命运。女友舒袖辞去稳定的工作,离开优渥的家庭,情深义重陪他在北京奋斗。可现实并不如人所愿,看不到希望的生活,清贫拮据的现状,内心无处安放的茫然,在现实中汇成不可逆转的命运黑云。舒袖在父母的恳求和内心不堪重压下选择了离开。多年后两人再次相见,舒袖已嫁做人妇,怀抱嗷嗷待哺的婴儿;让两人备受折磨和不舍的是对前尘的眷恋和对现实的无能为力。

文中的“耶路撒冷”是一个象征意味的符号,这个传说中建在沙漠里的圣城,它不止用石头和墙,而要用精神和信仰来固定所有的沙粒。在这里,它不仅是一个宗教意义上的圣地,更是每个人心灵深处皈依的精神家园。

初平阳和他少时的伙伴们,身上或多或少都存在来自家庭和时代的印记。易长安,初平阳的邻居和发小,从小在父母的争吵中长大,醉酒后被家暴的母亲,是他仇恨父亲的主因,甚至萌生过杀死父亲的冲动。为了和父亲对立,他反抗父亲的一切安排,走上了彻底的反叛之路。成年后的易长安逃离了家庭,以办假证谋生,在同行中堪称翘楚,感情上更是滥情到近乎无耻的地步。

然而,这样一个心理和行为长期背离的一个人,在逃亡生涯中听到好友要在家乡成立兄弟基金会的消息,还是冒着危险赶回去。世间很多人和事无法单纯地用对错和好坏去衡量,当易长安踏上归乡之旅,响应冥冥之神的召唤,更多的是完成心理上的救赎。成年后的他选择原谅父亲,和命运握手言和,不再把自己和内心放在对立的天平,和世界为战。在他踏上故土的那刻,想必已对过往释怀,也对即将到来的后果更有承担的勇气。

每个人都有天生的宿命,兜兜转转中离开又回归。在《耶路撒冷》中,故乡花街似乎有一种看不见的磁场,让漂泊的游子们念念不忘,比如故事中的秦福小,弟弟天赐意外身亡,家里终日阴云笼罩,父母愁容惨淡,令人崩溃窒息之际她选择了逃离。经历初恋男友的背信弃义,仍一意孤行四处漂泊,是对自己的放逐,也是对弟弟之死不能释怀的惩罚。见识过人情冷暖,从事过良莠不齐的职业,辗转在一个个陌生的城市间,秦福小在经历中不断丰富内心和强大自我。在收养了和弟弟天赐相似的孤儿后,秦福小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在花街,在即将拆除老房子的运河边,她完成了人生角色的蜕变,出走半生的她,归来依旧赤子血热,从容坚定心怀美好,对生活充满信心。

在《耶路撒冷》这本书中,没有大时代背景下浮沉荣辱的国家往事,只有生活和记忆的细沙不断覆盖的当下,这是我们真实可感的时代,也是“70后”的故事。作家自由自在的文字,带我们穿过纷扰的表象,去触及表面平淡生活的内里。

“掉在地上的都要捡回来。”初平阳用这句无意间听到的呓语作为新专栏的开头语,是一个启示也是一种预言,对《耶路撒冷》这本书而言,这是耐人回味的结尾,对故事外的你我,更像一种箴言。

耶路撒冷在哪儿?咀嚼这句箴言,找到心的位置,这一刻,彼岸已然抵达。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