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五官中的“配角”,眉毛总在无声之间表达出人的内心世界。
画眉之风起于战国
眉毛,也被称作“七情之虹”。古代类书记载女子眉毛的有百余条,“愁眉”“啼眉”“绿眉”“柳叶眉”等。因为眉目传情,且使面部更加立体,因此眉妆在我国古代的地位远高于眼妆。
我国古代特别强调女人的眉毛之美。事实上,很少有人满意自己的眉形,通常的做法是把它剃光,然后画上假眉。
画眉之风起于战国,流行于全国许多地区。最早的“眉笔”随手可得,用柳枝烧焦后涂在眉毛上。烧焦的柳枝必不能满足爱美的心。屈原在《楚辞·大招》中记载:“粉白黛黑,施芳泽只。”“黛”是一种青黑色的颜料,专供女子画眉。这是一种黑色矿物,也叫石黛,使用前先将其放在石砚上磨碾,使之成为粉末,然后加水调和,类似于如今的眼影粉。时至今日,“蛾眉”“粉黛”仍是美女的代称。
眉毛的“争奇斗艳”史
汉代是我国眉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期,眉形呈多样化,从长眉到八字眉,还有以眉色命名的远山眉,以及愁眉。《西京杂记》中写道:“司马相如妻文君,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这是说把眉毛画成长长弯弯的,像远山一样秀丽。后来又发展成用翠绿色画眉,且在宫廷中也很流行。《米庄台记》中说:“魏武帝令宫人画青黛眉,连头眉,一画连心甚长,人谓之仙娥妆。”这种翠眉的流行反而使用黑色描眉成了新鲜事。
东晋时期画家顾恺之的传世之作《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中,女子始终是细蛾眉。这种眉形也是当时的主流。
唐代是妇女装饰十分繁盛的一个时期,尤以眉妆为最。史料记载,到了唐玄宗时画眉形式已多姿多彩,流行的就有十种眉:鸳鸯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涵烟眉、拂烟眉、倒晕眉。
在唐代之前,眉毛大多以细为美,而当衡量美女的标准从瘦变为胖后,连眉妆的流行也从细长转为阔而短的阶段,形如桂叶或蛾翅。唐朝诗人元稹所作“莫画长眉画短眉”就是明证;李贺诗中也说“新桂如蛾眉”。特别是年轻女子非常讲究“削发露额”,画眉前,先刮掉原始的眉毛,然后再在脸上敷上妆粉。与原来的眉相比,“再创作”的眉毛从位置到形状都有所变化,又给女子扮美提供了无限可能。现在不少存世的唐代仕女画,就可看到当时女子“修眉”风行。到了宋代,据说在一些风月场所中的女子,百日内眉式无一重复。
据《金陵晚报》《北京日报》《国家人文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