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婧
“廿八,贴花花。”每年腊月廿八都要贴春联,这是家喻户晓的年俗。最近几年,很多人觉得年味变淡了,加上禁放烟花爆竹,过年的气氛也没之前那么隆重了。“过年需要点仪式感”成为大多数人的共识,其实,贴春联也是过年的仪式之一。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耳熟能详的《元日》,把古时人们过年的欢乐场景描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贴春联的民俗活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小时候,每逢过年,父母都会带着我贴春联。那时我个头不高,所以就在门前看父母贴。在贴的过程中,他们会为我讲解一些关于春联的知识,比如怎样区分上联下联、正“福”和倒“福”的讲究、门神的知识等,而我也会帮忙看看张贴的位置合不合适。跟父母一起贴春联让我觉得有趣而有意义。有一次过年,见母亲用面汤代替胶水涂在春联背后,我产生了疑问:为什么面汤也可以用来贴春联?她说:“之前在老家,都是拿面汤来贴春联的。”之后每次贴春联我都会想起这段趣事,跟父母提起来,一家人一起笑,别提多开心了。
不久后,我上了小学,进兴趣班学起了书法,每年家里贴的都是我写的春联。将红纸裁剪成合适大小,叠好格子后铺在毛毡上,拿镇纸压好,旁边摆上调好的墨,墨里加点金粉;用毛笔蘸墨,在红纸上笔走龙蛇、挥毫泼墨。“迎春迎喜迎富贵 纳财纳福纳平安”。不一会儿,一副春联作品就一气呵成。家门口贴着自己写的春联,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是蛮自豪的一件事。当然,我也会多写七八副春联,在回老家的时候送给亲戚朋友,“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大家热热闹闹,才有年味。
后来,我因为学业繁忙,很少写书法了,家门前的春联也换成了印刷版。即使是这样,每年的腊月廿八,家里还是会贴春联,毕竟在我们心里,春联意味着对未来一年美好的祝福。贴上了春联,才更像要过年的样子。而个子长高的我也开始承担起每年贴春联的任务,像之前父母贴春联那样,站在凳子上,对齐上下联的高度,再居中贴横批和“福”字。这种过年专属的仪式感,在文化记忆中与众不同。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永是我们的精神原乡。也许很多东西会随着时间流逝不断淡化,但年的仪式感会一直延续下去,成为华夏子孙长久的集体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