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如何让正常生活节奏不受疫情影响,更有效地保护好自己呢?
过度关注疫情
不少人产生恐惧心理
“每天在家,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看手机,关注新冠肺炎的疫情报道。”“近段时间,各种信息太多,我们虽不在疫区,也感觉特别有压力。”近日,一些人由于过度关注预防新冠状肺炎的知识,出现了缺乏安全感和确定感的心理压力。
有的人即便患了普通感冒,稍有发热便怀疑自己患病,并因此产生恐惧,出现焦虑症状。如心神不安,总担心新冠肺炎会降临到自己和家人身上,以至于出现出汗、心跳增快、口干等神经功能紊乱的表现等。此外,部分人会出现抑郁情绪,精神振作不起来、心情不愉快,难以入睡或睡眠时间缩短。有的人甚至还会出现强迫性思维,不能控制的反复想有关新冠肺炎的严重后果,为此感到痛苦。
设定“定时闹钟”
合理关注疫情
人之所以焦虑,是因为面对不完全知晓的事物时预设了可怕的结果。应对这种焦虑的一个重要方法,就是增强对外界事物和环境变化的了解。所以,这次疫情暴发后,人们会不停地关注各种信息,希望获得掌控感和安全感。但过多、过频的获取信息,人的情绪会随着信息起伏波动。虽然有了暂时的掌控感,代价却是“心累”和正常生活节奏被打乱。
在必要防护的情况下,丰富且规律的生活,能让我们的“心理免疫力”增强,更有力量和信心面对不断变化且未知的风险。因此,专家建议,可设定“定时闹钟”,选择一天中的某个固定时间,用5分钟来关注疫情信息。其他时间安排运动、家务或休闲娱乐等日常活动,在掌握疫情的同时,获得正常的休息和愉悦心情。
密切的家庭联系和社会支持是“安全感”的重要来源,每天要保持至少一次亲友之间的联系,亲朋好友间要彼此相互关心、相互支持,共同面对疫情带来的风险。对于弱势人群,如儿童和老年人,尽量给予更多鼓励和生活上的照顾。
监测情绪
保持良好心理状态
人们可以每隔半天花1分钟时间来评估自己目前的情绪状况。从0到10打分,10表示情绪积极,精力充沛;0表示情绪严重耗竭,身心俱疲。如已出现精力减退、兴趣下降或无助和挫败等情况,务必调整心情,注意休息放松来“补充能量”,可以适当阅读、听音乐、做简单家务、修饰花草、练习书法等。如果感到心慌、气促、胸闷、出汗、四肢发抖等症状,可以通过腹式深呼吸放松来进行自我调适。
如感觉情绪严重消极,应积极心理求助或到精神科就诊,避免持续的“心理能量”耗竭。
改善家庭氛围
做好孩子心理防护
家长要留意孩子对疫情的反应。通常,孩子对疫情的理解不太深刻,不会主动寻求疫情信息。因此家长要做好孩子的心理防护,切忌将焦虑的情绪转移到孩子身上(如没耐心、批评、指责等),这会引起孩子的不满与对抗。要主动询问孩子是否出现了身体不适,给他们科普和解释疫情相关的知识及信息,一起讨论和分享对于疫情的感受与想法,制定家庭内学习和活动的内容与计划,充分利用假期与孩子多交流和沟通,积极增进亲子关系,改善家庭氛围。
据《遵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