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正在全世界蔓延。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北京时间3月19日,美国标普500指数下跌7%,引发市场“熔断机制”交易暂停。此前,美股已于3月9日、12日、16日,十天之内先后三次触发“熔断机制”。
“熔断机制”这一词语原本并不存在于汉语体系中,而是从英文中借用而来,属于“舶来词”。现代汉语中的舶来词其实不在少数,散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名词解释
舶来词
所谓“舶来词”,字面意思是“从大洋彼岸漂泊而来”“坐着船”的外来词,即借外语词汇输入汉语。这类词汇原本在汉语中并不存在,或者说,被借用的词汇原先并不具有与英文中等同的含义。
随着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汉语词汇在不断对外输出的同时,也吸纳了众多外来词汇。从词性上看,这些舶来词中有名词如巧克力(chocolate)、三明治(sandwich)、三文鱼(salmon)等;有动词网上钓鱼(Phishing)、洗钱(Money Laundering)等;也有形容词和副词,如罗曼蒂克(romantic)、歇斯底里(hysteria)、幽默(humor)等。
舶来词是一种特殊的词汇类型,它们不是在汉语语言内部通过演变和进化而生成的,而是从不同语言群体之间文化交流和语言接触中相互借入。只有了解这些词汇在源语言中的内涵,才能实现它们在汉语土壤中的有效移栽。
熔断机制
(Circuit Breaker)
“熔断机制”(Circuit Breaker)英文本意为“电路断路器”,也叫“自动停盘机制”,指为控制股票、期货或其他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风险,为其单日价格波动幅度规定区间限制,一旦成交价触及区间上下限,交易则自动中断一段时间。
“熔断机制”最早起源于美国。1988年10月19日,纽约股票交易所和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实施熔断机制。美国历史上共五次触发“熔断机制”,分别发生在1987年10月19日、2020年3月9日、12日、16日以及3天之后的19日。
2015年9月7日,我国引入指数熔断机制。2016年1月4日,A股遭遇史上首次“熔断”。
汉语在引入“熔断机制“这一概念时,并未依照英文“Circuit Breaker”字对字翻译,而是根据这种机制运作的特点进行本地化处理,把停盘的表现类比为电路保险丝因为过载、过热而产生的“熔断”,形象贴切,充分发挥了汉语灵活度高的优势。
旋转门
(Revolving Door)
英文语境中旋转门有另一层含义,即“个人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双向转换角色、穿梭交叉为利益集团牟利的机制”。
“旋转门”现象在美国政治中十分普遍,说白了就是一种政商角色来回切换、不断“变脸”的做法。美国现任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从著名商人、政治素人竞选成为美国总统,由商界步入政坛,是一种典型的“旋转门”现象。
在翻译“revolving door”(旋转门)这类从实体事物引申出来的抽象概念时,可通过直译法,因为这种实体事物在两种语境中具有相同的所指,两种语言的使用者很容易根据实体事物的形象联想到抽象概念的内容。
洗钱
(Money Laundering)
现代意义上的“洗钱”是指将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通过金融机构以各种手段掩饰、隐瞒资金的来源和性质,使其在形式上合法化的行为。
“洗钱”这个词起源于美国。在上世纪20年代,芝加哥以阿里卡彭、约多里奥和勒基鲁西诺为首的庞大有组织犯罪集团黑手党,利用美国经济中所使用的大规模生产技术,发展自己的犯罪企业,谋求暴利。该组织有一个财务总管购买了一台投币洗衣机,开了一家洗衣店,并收取现金,然后将这一部分现金收入连同其犯罪收入一起申报纳税,于是非法收入也就成了合法收入。这就是“洗钱”一词的来历。
“Money Laundering”这个词组具有特定历史语境,之后被固定下来成为一条金融术语,其对应的汉语表达“洗钱”在汉语体系中原本没有实际意义,我国在借鉴西方金融实践经验的同时,也连带专业术语一同引入进来,完整借用。
网络钓鱼
(Phishing)
Phishing是由“phone”(电话)的词首“ph”和“fishing”(钓鱼)的词尾“ishing”构成,直译为“电话钓鱼”,引申为“网络钓鱼”。“网络钓鱼”是过去十几年间出现在通用词汇中的众多计算机相关的新词汇之一。它的“ph”前缀拼写受到了此前存在的“phreaking”(电话盗用)这一单词的影响。“Phreaking”为“phone freak”的缩写,指的是欺诈性地使用电子设备来避免支付电话费。这种截取单词词首或词尾拼接成新词汇的做法,在词汇学上称为“混成法”,所得单词叫“混成词”。
全球网民众多,“网络钓鱼”的现象层出不穷、五花八门,稍不留神就会深受其害。这种概念对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使用者而言,不存在理解上的偏差,具有相同的认知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