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避暑胜地”,现代人最先想到的大概是河北承德。然而在古人心中,“避暑胜地”的首选却在临潼骊山。骊山和避暑的联系源自唐华清宫,由于这座离宫太过著名,后世画家常凭想象创作“骊山避暑图”,借以表达自己对清凉之境的渴求和对大唐盛世的向往。
壹
五代及宋·郭忠恕:《明皇避暑宫图》
骊山华清宫始建于唐初,鼎盛于唐玄宗执政以后。史载,从开元二年到天宝十四年的40年间,唐玄宗先后出游华清宫达36次。
时至五代及宋初,华清宫早已年久失修、破败不堪。时人极其感怀盛唐,于是开始创作“骊山避暑图”。现如今年代较早的“骊山避暑图”多已流散,存世作品中以五代及宋时画家郭忠恕所作《明皇避暑宫图》最为著名。
《明皇避暑宫图》于近代被日本收藏家原田悟郎买下,后入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1994年,时值上海与日本大阪缔结友好城市20周年,上海博物馆特邀大阪市立美术馆联袂合展,从而促成《明皇避暑宫图》来华展览,此事轰动一时。
《明皇避暑宫图》中华清宫依山临水而建,阁榭台殿林立。画面前景部分为门廊建筑和建筑于水上的台榭,门卫四人对坐,正悠闲地交谈。水上台榭中六人各自手捧器物、卷轴、包裹,似乎在等待主人召唤。从门廊台阶而上,进入围廊保护的前殿,整个殿庭沉寂在习习清风中,芭蕉在浓荫中漫自舒卷。围廊连接的临水台殿上,两人在安静地下棋,一人俯案围观,两三人在围廊中忙于搬运什物。随前殿继续向前,则进入华清宫主殿所在地。主殿第一层、第二层显然无人起居,非常安静,仅有两人在殿门外围廊中静静躬立。围廊外的西殿中有人正拾阶而上。华清宫正殿第三层显然为起居之所,所有的人员都在紧张地忙碌,或打开帐幔、递送洗漱用品,或整理衣物用具、捧送茶水以进。
《明皇避暑宫图》中殿宇楼阁的绘制结构复杂、细密精工、造型准确,从中可以领略郭忠恕在界画上的杰出成就。
郭忠恕《明皇避暑宫图》(五代及宋)
贰
清·“二袁”:《骊山避暑图》
宋亡后,以亭台楼阁为主要内容的界画迅速衰落,到了明代更为画界文人所不齿。然而到了清代,界画创作一度重兴,不少江南画家又萌生了创作“骊山避暑图”的构想。生活在清康熙至乾隆年间的界画大师袁江曾创作了一幅著名的《骊山避暑图》,现收藏于首都博物馆。
袁江的《骊山避暑图》几乎看不出骊山的实景。画家以唐明皇在骊山避暑游乐为题材,凭借想象构建出一幅唐代纳凉胜景。图中山势巍峨、峰峦起伏,营造出一片清凉。云烟缭绕,雾霭缥缈,让藏匿殿宇楼阁的山显得更加峻险。重勾勒的笔法,让怪石突兀,疏朗有致。山下湖水一片,一船在行、多船靠岸,阔大的水面烟云弥漫,直衔远山,水意直透画面。
画中前殿牌匾上的“九成宫”清晰可鉴。此“九成宫”并非唐华清宫,而是始建于隋代、遗址位于今宝鸡麟游县境内的一座离宫。画家为何以“九成宫”入画?事实上,九成宫于唐太宗时期扩建,是唐代著名的避暑夏宫;后世故意将九成宫与骊山混淆,是为强化“避暑纳凉”主题。
与袁江同时期的画家袁耀也是著名的界画高手,二人合称“二袁”。袁耀曾受晋商之邀,绘制多幅以“骊山避暑”为内容的图屏,其中《骊山避暑图屏》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骊山避夏十二景》藏于南京博物院,《骊山避暑十二景图》藏于日本。
北京故宫博物院的这幅《骊山避暑图屏》,巍峨壮观而又风光旖旎。图中的楼阁建筑隐没于群山之间,相互辉映,山石的雄浑与建筑的精巧彼此衬托,形成整体富丽堂皇而局部精细严谨的画面风格。
“骊山避暑”盛景虽已消失,但宋代及清代画家依然凭借文献及想象将其再现。然而随着袁江、袁耀的去世,界画再次陷入沉寂,“骊山避暑图”从此鲜有人绘制。晚综
相关链接
界画
界画,中国画技法名。作画时使用界尺引线,故名界画。将一片竹片一头削成半圆磨光,另一头按笔杆粗细刻一个凹槽。作为辅助工具作画时,把界尺放在所需部位,将竹片凹槽抵住笔管,手握画笔与竹片,使竹片紧贴尺沿,按界尺方向运笔,能画出均匀笔直的线条。界画适于画建筑物,其他景物用工笔技法配合。
袁江《骊山避暑图》(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