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0年7月30日 星期

园林水景


在园林里避暑,深受中国人的喜爱。今天苏州洞庭东山的“消夏湾”,就是因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与美女西施在此避暑而得名,诗人们称赞此地“一湾湖作沼,六月暑如秋”。为避暑而兴造宫苑,规模最大、历时最久、数量最多的,要数清代的帝王。

清代帝王从东北进入关内,很难适应北京的溽暑。顺治皇帝在亲政后不久就着手拓建紫禁城旁边的西苑。除了修建北海的琼华岛和白塔,还修葺了南海的南台,这里清幽空旷,四面环水。到康熙时期,这里扩建成一处独立的宫苑区,称作“瀛台”,举凡日常的政务、接见臣僚和御前进讲等事务,都不在紫禁城,而是在瀛台举行。

清代以前的宫苑,多是帝王游乐嬉戏的地方,因此吴王夫差的消夏湾、蜀王孟昶的摩诃池,都有国色天香的爱妃相伴。但清代的帝王,由于整个夏天都在园林里度过,而朝政国事又不能荒废,所以他们索性把朝堂也搬到园林中来。时政要务、军国大事,都在园林里谋划决断。

待天下安定后,皇帝们开始寻找更理想的园林基址。康熙皇帝在海淀一带兴建了清代第一座离宫御苑——畅春园。此后,继统的两位帝王一发不可收:雍正皇帝在畅春园北建造了圆明园,乾隆皇帝在圆明园西建造了清漪园,即今天的颐和园。海淀地区名园荟萃,就是在这一时期奠定了基础。

就构成而言,中国园林包含四项要素:山、水、花木和建筑。其中与避暑联系最密切的要数水景。夫差与西施嬉游的消夏湾,孟昶与花蕊夫人居住的水殿,都与水有关。清代帝王修建的避暑宫苑都以水景取胜。

西苑包括北海、中海和南海,从名称就可以猜到,园内有大片的水面,浩瀚如海。康熙《畅春园记》记载,他为畅春园择址,首先相中的便是此地水源丰沛,“平地涌泉,奔流,汇于丹陵沜。沜之大,以百顷,沃野平畴,澄波远岫,绮合绣错”,拓建后园内“弥望涟漪,水势加胜”,成为一座壮观的水景园;康熙常在“盛夏郁蒸,炎景铄金之候”来此居住,游赏园景“以迓清和而涤烦暑”。畅春园虽以“春”为名,其意图则在消“夏”。

圆明园与颐和园都有丰富的水景。圆明园西部围绕前湖和后湖布置九洲,东部则是象征中国东海的福海。颐和园南部有开阔的昆明湖,面积占到全园的四分之三。有趣的是,圆明园被翻译为Old Summer Palace(老夏宫),颐和园被翻译为New Summer Palace(新夏宫),直接点明了它们作为消夏避暑之所的本质。据《光明日报》


上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