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京城有一个节令习俗叫“伏日洗象”,清代画家丁观鹏的《乾隆皇帝洗象图》就描绘了此景。
《乾隆皇帝洗象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画中碧水弯弯,绿树、怪石、蕙草散布其间,一头大象温顺地站立在树荫下,孩童、僧侣等一干人正在为大象洗浴。画中端坐者是扮作普贤菩萨模样的乾隆皇帝。画幅右上钤乾隆皇帝朱文椭圆印“乾隆御览之宝”。画家丁观鹏是雍正、乾隆朝画院高手,与唐岱、郎世宁、张宗苍、金廷标齐名。
古时京师大象为东南亚进贡,三伏天洗象的现象在元代已有,至明代万历年间,京师洗象已成风俗。清承明制,将洗象习俗传承了下来。清初大臣、诗人田雯有《洗象行》,诗曰:“张旗伐鼓传洗象,一时观者如堵墙。”清代文学家李绿园亦有诗云:“三庚伏初届,大地炽如炉。云是洗象日,观者充南郛。奔走狭委巷,车马隘通衢。”
清乾隆时期,京城内大象最多时达30多头,驯象师多达百人,在京城宣武门内西侧城墙根一带建有象房,至今这一带还有“象来街”“象房胡同”等街巷名称。当时的大象就像现在的大熊猫一样珍贵,每一头大象都起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并且被授予不同的官职,按级别享受俸禄,配备象房,由户部供给大米,工部提供棉被、毡条等御寒之物。每年的初伏之日,銮仪卫驯象所设置仪仗、鼓吹乐队,以旗鼓迎象出宣武门,浴于响闸。每到洗象日,宣武门附近的饭馆酒肆宾朋满座,商场店铺人头攒动,场面十分热闹。
清末,京城洗象习俗逐渐消失,成为历史记忆。晚综
丁观鹏《乾隆皇帝洗象图》(局部)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