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剑
要说中原地区的特色面食,毫无疑问是烩面。
中原人吃饭,喜欢汤汤水水。烩面里有荤有素,有汤有菜,主食辅料,一应俱全。既取南北饮食之长,又省时省力,自然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首选。
吃烩面,须到正宗的烩面馆。大凡这样的面馆,一般都有两个灶,一个灶上立着一口大锅,锅里煮着羊骨头,整天咕嘟咕嘟地滚着,香气能随风飘出很远。另一口灶上是一只炒锅,遇到顾客上门,烩面师傅就会束上雪白的围裙,开始忙活起来。
先是往炒锅里加一大瓢高汤,拿出两三片早已和好饧好、巴掌大小的面剂,两臂一伸一抖,面片便像跳舞一样,在空中上下翻飞。只一会儿工夫,就被抻拉成一根根匀称、厚实、弹滑、柔韧的宽面,丢进热气腾腾的锅里。再倒入熟羊肉片、千张丝、粉丝、黄花菜、黑木耳、海带丝,大火同煮几分钟,加少许料酒、枸杞、盐、鸡精,淋几滴香油,就可以起锅了。
盛烩面的碗,多是粗瓷大海碗,碗大如盆,透着中原人的憨厚和诚意。吃烩面,讲究的是碗大,汤厚,面筋道。烩面端上桌,要先看品相,是否“一黄(汤色黄亮)、二白(面如白玉)、三红(枸杞鲜红)、四褐(木耳海带暗褐)、五绿(香菜或荆芥青绿)”。接着,喝几口热汤,品品味儿,暖暖胃。烩面的精华全在于汤汁,汤味是否浓厚纯正鲜美,代表着厨师的手艺高低。最后,挑一根面细细咀嚼,看是否香郁筋道,软硬适中。
正宗的门店,除了在碗里卧两只鹌鹑蛋,还配送几个小碟:一小碟糖蒜,一小碟辣椒,一小碟香菜,一小碟葱花儿。食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来调制,非常人性化。
有些店家偷懒,烩面不是一锅一锅地烩制,而是用火锅料和肉块煨成咸辣的浇头,面煮好后,勾兑一下。省事倒是省事,一碗汤多半要废了。
漯河的烩面馆店铺林立,分布于大街小巷。我刚毕业那阵子,还不会做饭,中午下了班,饥肠辘辘的,就常到火车站附近的一家面馆吃烩面。一碗烩面,一瓶啤酒,陪我度过了多少青春时光。
几年前,省城有一家面馆,店主查出得了重病,需要钱做手术。万般无奈之下,他在网上发出求助帖,希望网友外出吃饭时能到他家的面馆去,这样家人就能多赚一点钱。该帖发出后,迅速被转发扩散,引发了“全城吃面”的感人场面。一时间,被唤醒的爱心,超出了烩面本身,温暖了一座城。
以前,我们单位有位学者叫张汝鲤,他满头白发,面色红润,教的是历史,在研究许慎方面很有建树。那时候,出于景仰,我经常帮他抄写文稿。有一天,他郑重邀请我到他家里吃烩面。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吃烩面,所以印象非常深刻。令人痛惜的是,张老师没能赶上弘扬许慎文化的好时候,却早早撒手人寰。至今想来,怕是有二十年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