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俊霞
张抗抗在《城市的标识》中落笔写道:我们的城市和城市,已经变得越来越像多胞胎了。的确,在大多数城市,那些高耸的大楼,在夕阳下闪闪发光的玻璃幕墙,尖角或是翘角的屋顶,白色或是灰色的圆柱……使你觉得眼前的一切早已似曾相识。
除了雷同的钢筋水泥,在我看来,还是有一些地方不一样。大到环境不一样,小到人文历史不一样。这些千差万别,就如人的个性,不论是张扬,或是内敛,都具有较高的辩识度。以上海的武康路而言,尽管梧桐林立,但因为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做支撑,大批的名人在这个空间,留下生命、时间和不可替代的私人痕迹,从而别具一格,成为网红打卡地。
去武康路那天,天气格外晴朗,一扫往日的阴霾,虽是初冬,颇有些家乡秋日的天高云淡。
武康路,位于上海市徐汇区,原名福开森路,是美国传教士约翰·福开森出资修建的马路。沿线有优秀历史建筑14处,保留历史建筑37处。有三十多位名人曾在此居住,贺子珍在此居住二十多年,宋庆龄也曾生活在这里,113号则是一代文学巨匠巴金的故居。巴金在这里完成了被海内外文学界、思想界称之为“一部说真话的大书”的《随想录》。整条路被誉为“浓缩了上海近代百年历史”的“名人路”。
大概是因为网红打卡地,前来观光的游人一波接一波,只见梧桐树下人头攒动,武康路像一条流动的人河,与家乡正月十五争相去沙澧河畔观看花灯的人潮极其相似。
如果仔细看,游人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探寻人文历史,另一种是冲着网红之地去的。探寻人文历史的,他们会在名人故居和优秀建筑门前驻足,拿出手机扫一扫门前的二维码,看一看它们的历史以及简介。而对于纯粹去网红地打卡的游人来说,这里发生过哪些事、住过哪些人,似乎与他们关系不大,尤其是那些少男少女们。
罗密欧阳台、开普敦公寓、武康大楼、宋庆龄故居、周作民旧居、密丹公寓、巴金故居……一路走下来,收获颇丰。
那些花园洋房、故居虽然大多关门闭户,里面的生活无从了解,但独立式、复式或别墅式住宅隐约可见,参天的大树对门前的栅栏熟视无睹,昂然挺立着,巨大的叶片在空中肆意招展。
那些对外开放的名人故居,无一例外陈列着主人生活过的痕迹,我顺着参观通道缓缓而动,脚步越来越轻,轻得能听到自己的心跳,仿佛落下的脚只要重一点,就能打扰到房屋主人一样。在我心里,巴金他们从未远去,只是生活在历史长河的彼岸。
小巷深深,岁月的砖墙斑痕累累,诉说着历史,梧桐叶从树上飞身而下,一片又一片,覆盖着沧桑的岁月。
走出小巷,也就走出了幽静。置身于人声鼎沸的街市,回头望向深深的小巷,历史和现实,过去和今天,纷至沓来,顿时让我心潮澎湃。竟有些不舍,有些留恋,我想:就让这份不舍与留恋长留心间,任其在心间斑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