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白俄罗斯女作家S·A·阿列克谢耶维奇的重磅新作《二手时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阿列克谢耶维奇走遍前苏联所有国家,再现前苏联解体后转折时代普通人的历史。从学者到清洁工,他们的真实讲述同时从宏观和微观上呈现出一个重大的时代,为这一段影响深远的历史赋予了人性的面孔。
中国与俄罗斯的历史性关联,不仅在于两国土地天然相邻,更在于两国命运的深度相交,两国恩怨的复杂变迁,还有两国思想文化的互相影响。虽然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国籍是白俄罗斯,但是这位乌克兰母亲和白俄罗斯父亲的女儿是俄语作家,也是以前苏联时代为创作对象的作家。
阿列克谢耶维奇花了30多年时间创作了一套“红色百科全书”,包括被称为“乌托邦之声”的五部作品:《战争中没有女性》(1984年刊出,1985年出版,2005年修正后全版)、《最后的证人》(1985)、《锌皮娃娃兵》(1989)、《切尔诺贝利的祈祷》(1997)和《二手时间》(2013)。她把《二手时间》称为“红色人类终结篇”,这本书也是她个人内心与那个伟大而悲壮的实验时代的告别篇。但是她对于俄罗斯民族心灵的探索不会终止,她这样总结自己过去三十年的创作:“以前我更感兴趣的,对我影响更多的是社会思想,是人类无法支配的天然力量,比如战争和切尔诺贝利。今天,我最感兴趣的是人类的孤独的灵魂空间中发生着什么。在我看来,世界正是由此而转变的。”
阿列克谢耶维奇的创作手法有两个特点:一是纪实文学,这是三十多年前首先从苏联军事文学中兴起的体裁;二是复调式风格,复调是一个古典音乐术语,诺贝尔奖委员会对阿列克谢耶维奇的颁奖词称:“她以复调式写作,为我们时代的苦难和勇气树立了丰碑。”这既肯定了她在文学手法上的创新,也赞扬了她作品内容的历史价值。从写作风格上看,她的复调特点是多种第一人称交叉(包括作者本人、被专访的主人公和群体采访的各类人物),多种语境的交叉(回忆、描述、片语、意识流)和多种环境、时间的交叉。从仿佛是无标题复调音乐和重叠的合唱中,迸发出忏悔式的独白。这种体裁和内部结构是如何产生的?阿列克谢耶维奇说:“我长时间苦恼的是,真相都是零散的、多种多样的、分散于世界各地的,不能够同时容纳进一个心脏和一个大脑。为了写出我的所见和所闻,我曾久久地寻找自己的风格体裁。直到后来我读到作家阿达莫维奇等人的作品,于是豁然开朗。”
不仅仅是创作手法的复调风格,其实在阿列克谢耶维奇的作品中更揭示出复调式的人生,一个人从语言到思想到感情都具有多面性,甚至于一个人的身份和世界观都是复调式的,本书主人公们讲述的故事中,就展现出形形色色的人物的复杂性。她坦承:“当面对人的多重层次,面对生活的复调,我自己都呆住了。”
为何阿列克谢耶维奇能够最终摘下诺贝尔文学奖桂冠?用她自己的话说,这是因为人们对这样一个国家、一种理想,有一种巨大的好奇心,“而我成功地使人们接触到了它,揭开了它的面纱”。晚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