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姚晓晓
焦馍作为豫南小吃,河南各地有着不同的叫法,有的地方叫焦馍,有的地方叫焦饼,这份食物,在一代代中原人的成长中,承担着最为温情的记忆。
作为漯河的“吃货”,你一定记得小时候焦馍的味道,酥酥脆脆,吃到嘴里混合着芝麻的香味挑动着你的味蕾,让人久久难忘。可是,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这种传统小吃渐渐地被遗忘,很多年轻人都忘了焦馍的存在,更别提制作焦馍了,4月24日,记者听说张平阿姨要在家制作焦馍,便来到张阿姨家中,追寻小时候的味道,学习焦馍的制作。
一大早记者来到张阿姨家中,张阿姨正在捡芝麻,“这些芝麻都是一会要揉到面里的,没法用水淘,就先把芝麻里的脏东西拣出来”。捡完芝麻后,张阿姨开始和面了,记者发现,在和面的过程中,张阿姨不仅加了盐水,还加入了两个鸡蛋。“加入鸡蛋是为了让焦馍更酥脆,吃起来不是很干,配上芝麻会更香”。
张阿姨指着和好的面团对记者讲:“和面、揉面、加入芝麻继续揉面,面和好后,要做到‘三光’,既‘手光、面光、盆光’,做到这三点,面才真正和好了。”随后将面团放入盆中,用盖子盖起来,放置二十分钟左右,叫作醒面。
二十分钟后,张阿姨便开始制作焦馍了。将和好的面团均匀的分成若干小面团,用小擀面杖擀成直径10厘米~25厘米(大小自己定)、厚薄均匀的圆形面片,张阿姨告诉记者,焦馍越薄越好,越薄炕出来越脆,厚薄就是跟芝麻粒的厚薄差不多,甚至比芝麻更薄,而盐一定是在和面的过程中添加的,这里加就变成盐粒,影响外观及口感。而后放入平底锅中,用小火慢慢地炕,炕到微微发黄就可以反面了,反过去继续炕,两面都要焙干,轻轻用勺子敲是硬的就好了。张阿姨说:“如果喜欢吃脆点的,就多炕会儿,也可以从锅里取出来后将焦馍立放在锅边,再烘干一会儿会更酥脆”。
在制作过程中,张阿姨还透漏了一个小秘方,就是在焦馍的制作过程中添加鸡内金,“我经常在焦馍内加点鸡内金给小孙子吃,可促进消化,还是孩子比较健康的零食”。
据张阿姨介绍,多年以前制作焦馍用的是平底锅,而是用的鏊子(烙饼的铁质器具)。“以前在老家可以用地火,做焦馍的时候就取出家中的鏊子放在砖头临时堆砌的锅架上,劈柴生火或者用玉米芯或者麦秸秆生火,已经一二十年没有用过鏊子了,其实还是鏊子做出来的焦馍更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