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时评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18年11月1日 星期

“抓野兔也犯法”是堂普法课


□青的蜂

抓野兔也犯法?最近,南京市江宁区一男子因捕杀野兔被刑拘,引起网友关切。当地警方回应称,该男子狩猎的是草兔,在《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内,是国家法律明文规定的“三有”保护动物。根据《刑法》规定,该男子涉嫌“非法狩猎罪”。(据人民网)

这是个很好的普法案例。根据该男子交代,他在快手上看到很多人用电击工具直播抓野兔,所以心生好奇试了试。言下之意,没意识到这是犯法行为。

应该说,这不是他一个人的误解。在个案之外,不管是出于生活习惯还是个人趣味,有许多人还在自制猎具、打野味,并且都不曾意识到,有一天能和法律挂上钩。包括许多关切此事的网友,恐怕也不知道有野兔属于保护动物。

这是典型的大众认知和法律法规之间的冲突。过去一段时间,因此发生“擦枪走火”的例子可不少。比如深圳男子出售自养鹦鹉获刑5年,某大学生掏鸟窝获刑10年。在河南,某农民上山挖野草,结果涉嫌非法采伐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判处有期徒刑3年。

如同抓野兔犯法一般,上述一些事件发生后,网友普遍有不理解的反应,抓鸟、挖野草怎么也犯法?但后来公布的案例细节,证明法律并没有冤枉任何一个好人。深圳的鹦鹉案,有若干只为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大学生掏鸟案中,所掏的是燕隼;所谓“野草”,是国家重点保护植物蕙兰。

虽然研判具体违法行为还要看是否有主观故意,但就客观情况来讲,就是有许多人不知道普通鹦鹉和濒危鹦鹉的区别,也分不清野草和蕙兰的细节。这是动植物保护的特殊之处,不同于人们能够感知和判断的一般刑事犯罪,动植物保护是生造出的场景,如果宣传不力,保护不当,人们是很难识别和感知出这种具体场景的。从这个角度上,动植物法规如何进行宣传、普及,并嵌入到大众认知中,是一堂亟须补上的普法课。


上一篇
鄂ICP备05006816号
Copyright@1984-2006 China water transport.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国水运报刊社 版权所有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