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生活·百科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19年7月30日 星期

如何计算“三伏天”


我国古代采用“干支纪事”的方法用以计年、计月、计日、计时。所谓“干支”就是十个“天干”和十二个“地支”。十个天干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由于天干只有10个,所以每隔10天就会出现一个庚日。

传统的推算方法规定: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起为“初伏”,从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为“末伏”,总称为“三伏”。由于夏至与第一个庚日之间的天数几乎每年都不一样,所以与“三庚”的天数也不是固定的。当夏至与立秋之间出现4个庚日时中伏为10天,出现5个庚日则为20天,所以“中伏”到“末伏”有时为10天,有时为20天。今年自7月12日起我们就已经正式迈入“三伏天”了,等到7月22日便进入了长达20天的“中伏”,直至8月20日才能过完“三伏”,共计40天。

三伏天为什么最热

夏天,北半球倾向太阳,太阳光的方向与地面近乎垂直,夏至那天北半球从太阳那里接收到的热量最多,太阳最“高”,但是地面积压的热量并不是非常多,夏至过后虽然日照时间不是最长,但是每天接收到的热量还是超过散失的热量,所以热量是持续增加的,日平均温度会持续升高,到“三伏天”则会升到最高。只有当太阳足够“低”时,每天接收的热量少于散失的热量后,温度才开始降低。

同样的道理,每天中午12点是太阳最“高”的时候,但是一天之中温度最高的时候不是中午,而是下午2点左右。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