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桑榆晚情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19年9月6日 星期
八旬夫妇携手走过58年
他们用行动诠释相濡以沫
他叫王叶子,今年86岁;她叫袁翠英,今年82岁。自从1961年结婚以来,他们已经携手走过了58个春夏秋冬。没有甜言蜜语,没有海誓山盟,他们用平淡的岁月,向我们诠释了相濡以沫。
两位老人虽然80多岁,但依然精神矍铄,思维清晰。

□文/图 本报记者 张玲玲

通 讯 员 张 芬

1

婚后两地分居30年

9月4日,在位于黄河路铸造厂家属院的老人家中,记者见到了王叶子和袁翠英夫妇。尽管已经80多岁,但两位老人精神矍铄,思维清晰,说起话来总是乐呵呵的。“除了有腿疼病,走路有些不方便,俺俩的身体都还行。”袁翠英老人面带笑容地说。

王叶子和袁翠英老家都在许昌。1961年年底,两人举行了简单的结婚仪式后,便步入了婚姻的殿堂。“当时我在开封技校当拖拉机教练,她到开封后,俺俩领完结婚证,买点瓜子和糖,把同事们喊来一起坐坐,发点喜糖,大家有说有笑,就算是结婚了。”王叶子说。

婚后不久,袁翠英回到老家,王叶子则继续留在开封工作,两人开始了长达30年的分居生活。“我每年只能趁探亲假回家一次,所以家里的事情根本顾不上。”王叶子说。在老家的袁翠英则独自承担起了家里的一切:侍候公婆、下地干活儿、拉扯孩子,照顾一家人的生活。尽管生活不易,充满艰辛,但袁翠英毫无怨言。“俺一共5个孩子,全是我拉扯大的。”袁翠英说,“我在家里不容易,他在外面工作也很辛苦。为了让家人过上好日子,不付出怎么能行?”

2

彼此包容 相伴到老

后来,因为工作需要,王叶子调到了漯河,直到退休。随着子女相继在漯河成家立业,袁翠英也于1992年来到漯河。从此,两位老人终于团聚在一起,所以格外珍惜在一起的生活。“当时我到漯河时,闺女家的孩子没人看,我就帮忙照看,后来孙子孙女也陆续出生,也都是我们帮忙带大的。”袁翠英说。

然而,生活就像厨房里的锅碗瓢盆,难免会出现磕磕碰碰。王叶子夫妇也是如此,偶尔拌嘴是难免的。“他脾气不好,生气了我就出去,不惹他,等他气消了我再回来,一回来就像啥事都没发生过一样,一切都恢复正常。”性格随和的袁翠英说。

作为丈夫,王叶子也很感恩老伴为家里做出的牺牲,退休后,他主动把家务活儿揽了起来:买菜、做饭、洗衣、扫地、拖地,都竭尽所能地去做。“她年轻时没少吃苦,我现在多做些也是对她的补偿。”王叶子说。

如今,空闲之余,一起外出散步的他们则成为邻里羡慕的对象。“一起携手到老,这就是最幸福的事情,也是爱情最美的样子。”邻居李女士说。

“现在,俺俩是互相照顾,谁也离不开谁。”袁翠英说,与过去的生活相比,两人能在一起,不愁吃喝,很知足了。

3

儿孙绕膝 生活幸福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一家人在一起,最幸福的莫过于和谐美满的氛围。对于王叶子夫妇来说,最欣慰的事情就是子女们孝顺,一家人和睦相处。如今,夫妇俩已是四世同堂,重孙子已经上小学四年级了。“俺一大家子聚在一起有16口人呢!可热闹了。”袁翠英开心地说。

平时,两位老人单独居住。逢年过节以及两位老人的生日,都成了家庭聚会的日子。“俺俩能照顾好自己,不想给孩子们添麻烦,所以一直没有过去跟他们一起住,而且他们各成一家,平时事情都很多,不过隔三岔五就过来看我们。”王叶子说,“去年中秋节的第二天,也就是八月十六,外孙带着东西过来了,不停地抱怨自己来得晚了。他们工作忙,我们不计较,只要能来,就说明还惦记着俺,俺就可高兴。”

“穿的、吃的、用的,都是他们买的,尤其是穿的衣服,根本穿不过来。”老两口满脸幸福地说。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