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桑榆晚情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0年1月3日 星期
今年68岁的何丙贵是召陵区老窝镇支毛陈村人,他虽是个农民,却喜欢读传统经典文化、舞文弄墨、写诗咏怀,颇有田园诗人的风范。2019年12月29日,记者采访了这位老人。
何丙贵: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何丙贵在书写对联。

□文/图 本报记者 张新锐

1

身体力行传承传统文化

何丙贵出生于1951年,上小学时,他就接触了传统经典文化,一些名言警句深深地印在脑海里。初中毕业后,何丙贵回村当了农民,但耕作之余仍不忘读书。

“父亲用他朴实的人生传承着中华传统文化,为我们的人生道路指引了方向。”何丙贵的大女儿何素丽告诉记者,“他一直遵循着诚实、守信、谦让、慈善的做人准则,我觉得传统文化所展示的思想也是父亲的人生写照。”

何丙贵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妻子常年患病,全家靠他一个人挣工分养家糊口,日子过得十分艰苦。就在这样的家庭情况下,他又收养了一个贫困家庭出生的女婴,让乡亲们十分敬佩。“父亲宽广的胸怀让我们学会了仁爱,学会了担当,学会了善良。”何素丽说。

何丙贵以博大善良的心胸受到村民的尊敬,再加上人品正直,村民之间有什么矛盾或纠纷都会让他来调解。村里曾经有两家人为了争夺宅基地产生矛盾,村干部在为难之际找到何丙贵,他用邻里情、人生义晓以利害,并用“六尺巷”的典故感染双方,最终使这场纷争顺利和解。

2

弘扬好家风 传承好家训

在何丙贵的教导下,四个子女全部考上大学,大儿子如今是云南警官学院的一名干部,二儿子是一名建筑工程师,大女儿是一名教师,小女儿从事市场营销工作。

何丙贵从不娇惯儿女们,从上小学开始,只要他们写完作业就要帮助做家务、干农活儿。何素丽说,在父亲的严格教育下,那时候虽然干活儿很辛苦,但感到生活很充实、很快乐,同时也让她学会了感恩。

只要有闲暇时间,何丙贵就给儿女们讲一些人生哲理,教他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何素丽印象最深的是父亲给他们讲的一副对联:“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虽然当时她和哥哥都不是很明白其中的道理,但这副对联却深深地印在了她的脑海中。

在何丙贵的教育下,儿女们在为人处世方面都很谦虚,谨记他“不贪不义之财,做个清廉之人,一生平平安安”的家训。

3

用传统文化影响后辈

何丙贵的软硬笔书法在村里很有名气,村里谁家有婚丧嫁娶,都要请他去帮忙,受到村民的尊敬和欢迎。

何丙贵还通过教习书法和诗歌来陶冶后辈们的情操。儿女们学习书法都很用心,没多久就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写春联。因为书法得到村民的夸奖,春节成了几个孩子最开心的时候。在何丙贵的教育下,儿女们从小就懂得谦让。“有一年春节,大哥专门写了几句话贴在床头:让一让心平气和,退一步海阔天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何素丽说。

现在,孙辈们也在家庭的影响下,从小学习古诗词,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做人做事的道理。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