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德安
一天中午,我刚要准备吃饭,邻居嫂子端了一碗刚刚蒸熟的榆钱饭说:“大兄弟,好多天没吃榆钱饭了,给!尝尝鲜吧!”我赶忙上前接过,又问她:“都是六七十岁的人了,你还能上树捋榆钱?”“哪儿是我上树捋的呀,是儿媳妇在城里集市上买的。其实呀,也就是年轻人稀罕,咱们这代人真没少吃。”看着榆钱饭,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陷入了对往事深深的回忆。
在过去那个艰苦的年代,每逢青黄不接的二三月,缸里、屯里的粮食即将见底的时候,人们的目光便盯上了田野里、枝头上一切可以果腹的东西,而榆钱则是不二的选择。榆钱可以生吃,也可熟食,但大部分人都是选择蒸熟吃。将捋下来的榆钱拣去杂质,用水洗过晾干,然后拌上玉米糁入笼上锅,不一会儿就可蒸熟。每当这个时候,即使走在大街上,那股清香扑鼻的气味也会钻入五脏肺腑,勾起无限的食欲。待揭开锅来,趁热吃,香嫩软糯;凉了吃,拌上油盐葱花调料,又是另一番风味。小时候,为了填饱肚子,我们顾不上危险,爬到高高的榆树上,粗糙的树皮往往把胸前的衣服磨破,在肚子上留下一道道血痕。有时候,正在尽力抓向某一处枝条时,忽然一阵大风刮来,树冠来回摆动,立马会惊出一身冷汗。当第一把榆钱捋到手里后,我会在第一时间揉进嘴里,一饱口福。不过,这榆钱只能吃个三五天,很快就会变成白色,随风飘落了。我们好希望春天常在,榆钱永远不停地生长。
那个时代已经远去了,它不仅留下了贫穷和痛苦的记忆,也有少年天性使然带来的欢乐与喜悦,还有空着肚子,提着篮子和布袋,跑向沟沟岭岭,寻找野菜所发生的故事。如今,当春风吹来第一缕绿色,桃红柳绿百花烂漫,春天不仅满足了人们的视觉享受,还有对食物的需求。人们走向田野,走进村庄,看着那处处新绿,拿出用手机拍照,把回忆与故事都装进照片里。谈论的话题自然也少不了榆钱的吃法和对味蕾的满足。同样是榆钱,不同时期,人们的意识也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当初为了填饱肚子,解决吃饭问题的榆钱,被逐渐演变为美味。无论从感觉上,还是视觉品味,都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由于对榆钱的喜爱,人们敬仰和爱护榆树,并且栽种榆树。更因为榆钱与“余钱”谐音,每逢春季,人们都会到野外摘取或购回一些榆钱,做一顿心怡可口的榆钱饭。
如今,望着树上的榆钱,人们眼里透出的不再是饥饿和贪婪的目光,而是悠闲坦然的欣赏和愉悦。瞬间的回忆,被春风吹向山顶沟壑,让山花收走,被白云带去。留下的是旧物品引发的新话题和对时代的感恩,以及对生活的希望和对生命的尊敬。
漯河晚报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