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就是说春季,气温刚转暖,不要过早脱掉棉衣,一般坚持四个原则。
1.“捂”对时间
一般情况下,立春后最短也要“捂”10天至15天。虽然立春代表春天的来临,但冬季的低温并不会立刻回升,需要至少10至15天的过渡时间。在这期间,气温变化较大,如果过早脱掉棉衣,头部、下肢、手部、咽喉等都很容易在一冷一热的气温变化中,因为不适应而受寒,从而导致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
2.“捂”对温度
“捂”会依个人体质而有所不同,老人、小孩或体质偏寒者可多“捂”几天,而体热的人则可以少“捂”几天。具体标准可以综合考虑气温和个人感觉两方面。首先看温度。通常来说,15℃是一个临界值。低于这个气温时,最好继续“忍受”一下厚重衣物带来的不便;而当超过这个温度时,则可以考虑脱点衣服了。气温如果升幅不大就尽量少脱衣。比如有时日最高气温超过22℃,虽然不能像夏季那样只穿单衣,但也不能连棉衣也不脱“捂”着。“捂”过头反而使人上火、血压升高,也可能热伤风而患上感冒。
昼夜温差也是判断“捂”不“捂”的标准之一。早春时节,应该多多关注天气预报,提前一两天了解气温变化,适当增减衣物。这在很大程度上使身体免受冷空气突至的刺激,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特别是当天气预报昼夜温差超过7至10℃时,就该小心防寒了。
3.“捂”对地方
春季穿着应注意“下厚上薄”,“捂”的重点在于背、腹、足底。背部保暖可预防疾病,减少感冒概率;腹部保暖是保护胃、脾、肠,预防消化不良和拉肚子。“寒从脚下起”,脚下神经末梢丰富、敏感,保暖才能使身体适应气候变化。春天防寒要注意好两头,照顾好头颈和双脚。
4.“捂”对年龄
老人们都知道要春捂,但专家提醒,“春捂”要适度。
老人怎样“春捂”,可依据气温来决定。研究表明,对于大多数老年人或体弱多病者来说,日夜温差大于8℃时要“春捂”,而当气温持续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就可以不“捂”了。此外,冷空气到来会使气温大幅降低,感冒发病率明显上升,提前几天“春捂”可以及时抵御低温侵袭。但要注意的是,冷空气过去后,气温逐渐回升了,也别急着减衣,体质虚弱或高龄老人则应“捂”14天再减衣。
对于孩子们来说,还是那句老话,“要想小儿安,常受三分饥和寒。”这便是度。如果孩子整天处于衣被过厚,保暖过度的情况下,得不到锻炼,就会影响身体耐受力的形成,抗寒能力下降,不能适应天气变化,也容易引起感冒等疾病。晚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