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小优
自从母亲玩转了智能手机,就从手机上学到不少新技能,尤其在厨艺方面,精进不少。“五一”期间,母亲按照网上教程,制作了花式面条。比如,她把青菜的汁液提取出来,和成面制成绿面条,或提炼胡萝卜的汁液制成红面条,吃惯了白面条,红红绿绿的面条颇受小儿喜爱,我也觉得别有新意。
记得小时候,面条都是自家轧出来的。轧面条是半大孩子的活儿。母亲搓好面丝儿,便由我端着面盆去邻居家轧面条。她家新买的面条机,摇柄上带着一个大轮子,转动时轻松省力。搓面丝儿是技术活儿,太湿了易粘连一起;太干了又不成块,最好的面丝儿不干不湿,呈小小蝌蚪状。如果在搓面丝儿时打个鸡蛋,轧出的面条就会格外筋道、香软。
轧面条时,第一遍最难,因需先把面丝儿捧入斜斗之中,一手控制面丝儿均匀落下,另一只手转动摇柄。往往这时弟弟来配合,别看他年纪小,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转动摇柄虎虎生风。当第一遍轧完,面丝儿变成面片,再置于斜斗中碾压,这个过程需重复两遍以上,直至把豁口填满,变成完整的面片。接着,调整切刀,想要宽面条就把螺丝拧松,想要细面条就把螺丝拧紧,调好后装入面条机,就可以轧面条了。看着长长的面条一根根从切刀下流出,特别有成就感。
轧面条要么早一些,要么晚些,不能赶在正当午,因为人家也要轧面条。母亲从小教育我们,不能行自己的方便,耽误人家的事。后来,父亲从县城买回来一台面条机,我便不再去邻居家轧面条了。父亲把面条机固定在一块方形案板上,天冷的时候放在厨房的一角,天热时就放在大门的门楼下。有时邻居的伙伴会来我家轧面条,因为我家的面条切刀更高级,不仅可调宽窄,还能轧出圆面条。有时我们互相帮忙,边聊天边干活,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也不觉劳累了。
面条机的滚轮两侧,常有溢出的面丝儿,螺旋形,像极了蚯蚓翻攒过的泥土,所以面条机隔几天要清理一次。把清理下来的干面丝儿,用炊帚扫成一堆拿去喂鸡。鸡张开翅膀连跑带飞地欢快而来,我随手一撒,它们就飞快啄食。当我由此想到鸡,又不免想起幼时那条我常把碗里的面条分食一半给它的瘦弱的小狗,还有我和弟弟吃面条时,把长长的面条一圈圈卷在筷子上,充当鸡腿时情景,这些都是我儿时的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