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桂梅
前阵子因雨水连连,我把塞到隐秘处的一把折叠伞收拾出来,发现这伞柄推不上去,只好另买新的雨伞。看着这个五颜六色的小花伞,不由得想起了一件事。再看看它的外部完好无缺,只是伞柄有点小毛病,于是就想起了修伞匠。若是平时,如果发现雨伞有毛病,我就立即丢弃。今天,我打算把这把有意义的伞修理完整。
我们村每隔十天都有一场庚会,刚好赶上那一天没下雨,我便拿起这把小花伞找到修伞匠。
只见他从工具箱里把十多件修伞的工具拿出来,等待修伞的人来,除了修雨伞,也修鞋、修拉链。师傅在这一带颇有名气,价格不贵,技术第一。大部分慕名来找他的人都是为了修雨伞,毕竟这些年能找到一位专门修雨伞的手艺人不多,他是这个庚会上唯一的修伞人。
当我问他为什么坚持到现在时,他打开了话匣子:20世纪70年代初,由于兄弟姐妹多,遇到雨水天气,家里只有一把黄油伞,又破又旧,往往因为一把伞而大动干戈。有一次,他无意间在路边捡到一把破损的黄油伞,拿回家让老父亲修理,却怎么也修不好,后来遇到一个外乡人,才把这个破损的雨伞修理得完好无缺,这把伞一直陪伴他长大成人。于是,他对雨伞有了深厚的感情。
后来,他热衷这门手艺,一个年轻的修伞匠出现在乡村的庚会上。在那个年代,大多数人家的伞坏了都要去找师傅修一修。他逢“会”必赶,慢慢地又学会了修鞋、修拉链。那个时候,这位师傅每年修的伞自己都无法计算。
由于修伞技术精湛,大家都相信他的手艺。这一修,竟修了二十多年。突然间,在庚会上再也看不到他的身影。他有些激动地说:“那几年生意不好做,修伞的人越来越少,于是就丢下这门手艺,去了建筑工地。若不是在工地上出了意外磕伤了腿,我估计还会一直干下去。如今我已六十有余,儿女们都已成家立业,不用我操心,我就又拾起了这门手艺。”
现在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雨伞使用的寿命却越来越短。过去收入低,买一把伞能用好几年,甚至几十年。坏了也不舍得扔,想方设法找人修。现在的年轻人多半喜欢购买太阳伞,有点小毛病就会再买新的,谁也不愿花时间修伞了。
然而,仍然有一些人,愿意踏破铁鞋,寻觅市场上的修伞匠,其含义远远超过一把伞的价值。就像我拿的这把雨伞,这是三年前参加漯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组织的采风活动赠送的一把太阳伞,我把它当作一种激励,能遮风挡雨,又能增添一份纪念。每一把有故事的伞,都保留着一份缘分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