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子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一句民谚道出的不仅有对新年的期盼,更是提示孩子:大饱口福的好日子就在眼前了,而“打开幸福之门”的就是一碗腊八粥。
腊八粥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节令食物,宋人笔记《梦粱录》和《武林旧事》中均有记载。明陈耀文《天中记》载:“宋时东京十二月初八日,都城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宝五味粥,谓之腊八粥。”《日下旧闻录》引元人孙国敉《燕都游览志》云:“十二月八日,赐官百粥。民间亦作腊八粥,以米果杂成之,品多者为胜。此盖循宋时故事。”
按照普通人的理解,腊八粥里的材料应该凑齐八样才够标准,其实不然。明代刘若愚在《酌中志》里记载:“初八日吃腊八粥,先期数日,将红枣槌破泡汤,至初八早,加粳米、白米、核桃仁、栗子、菱米煮粥,供佛圣前,户牖、园树、井灶之上各分部之。举家皆吃,或亦互相馈送,夸精美也。”数来数去只有六样,可见对于粥中材料并不苛求。
在林林总总的古代笔记中,最为大众所熟知的腊八粥“标准配方”,应该出自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的一段记录:“腊八粥者,用黄米、白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红豇豆、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用染红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红糖、琐琐葡萄,以作点染,切不可用莲子、扁豆、薏米、桂圆,用则伤味。每至腊七日,则剥果涤器,终夜经营,至天明时则粥熟矣。除祀先供佛外,分馈亲友,不得过午。”这段话之所以有名,是特别讲究,特别有嚼头:首先,粥的材料一共十六种,分成生料八种和熟料八种,确实押了“八”这个数字;其次,“琐琐葡萄”很多人现在听着稀奇,其实就是葡萄干的意思,而“扁豆”则是芸豆;第三,按照富察敦崇的说法,我们现在喝的商家贩卖的腊八粥里经常会放入莲子、芸豆、薏米和桂圆,似乎都不够正宗,其实这也不必过分计较。在《燕京岁时记》之后的《旧京风俗志》和《北京指南》两本书里,就记有腊八粥更多的入料,除了莲子、芸豆、薏米和桂圆外,青红丝、黑白糖、白高粱米、绿豆、青豆、黑小豆、蜜饯果脯丝、山楂糕,都可“合于一釜而煮之”。
据《北京晚报》